近期,中国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行业迎来了两笔重大的海外采购意向协议,为这一仍处于市场风口的技术再添一把火。
7月16日,时的科技宣布与阿联酋企业Autocraft达成协议,后者计划采购350架E20 eVTOL,总金额高达10亿美元。仅仅一周后,在首届国际低空经济博览会上,沃兰特航空与泰国泛太平洋公司(Pan Pacific)及中航国际工程三方签约,Pan Pacific拟采购500架VE25-100天行eVTOL,用于泰国、马尔代夫等地的短途岛际、岛内运输以及应急救援等场景,订单总额达到17.5亿美元。
这两笔订单的规模和金额远超以往同类交易,不仅体现了国际市场对中国eVTOL产品性能和交付能力的认可,也展示了中国企业在全球低空出行竞赛中的积极姿态。
然而,eVTOL技术要实现从工程样机到常态化运行的跨越,仍需整个低空生态系统的系统性配合。尽管产业变革往往始于技术突破,但要迎来真正的“iPhone时刻”,考验的不仅仅是飞行器本身。
为了支撑海外订单的交付潜力,中国eVTOL企业正在整机制造、核心部件自研和产业链整合等方面积极布局。沃兰特航空合伙人、高级副总裁黄小飞透露,公司在航电、飞控等核心系统上坚持自主研发,已在四川自贡建立了年产能达300架的试飞制造基地,为后续稳定放量提供保障。另一家头部厂商时的科技,则在安徽芜湖完成了首座总装制造工厂的布局,年产能达200架。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生产线已经投产,但eVTOL的交付并非一蹴而就。沙利文大中华区高级咨询顾问刘栩枫指出,尽管时的科技和沃兰特分别签下了高额的海外采购意向协议,但这两份协议目前仍为意向协议,交付的前提是完成中国民航局的型号合格证(TC)认证,并进一步满足生产许可、适航许可、运营许可,同时还需取得目的国监管批准。
根据相关规定,民用航空器在通过型号合格审定并取得型号合格证后,还需进入下一阶段的生产和使用认证流程,以获得生产许可证和单机适航证,最终在取得中国民航局民用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运营合格证后才能进入正式商业化运营。目前,亿航EH216-S是全球首个取得“四证”的eVTOL企业,并已在国内部分城市开展低空观光运营,为行业树立了可复制的合规模板。
尽管部分中国eVTOL企业在适航审定路径上已取得初步进展,但商业化落地的障碍远不止于飞行器的适航性。刘栩枫强调,飞证不等于可运营,即便完成认证,真正落地仍需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包括空域审批、起降点建设、充电设施、维修保障及调度系统等。目前多数国家相关配套尚不成熟,跨部门协同也仍处于起步阶段。
产业链分工也面临挑战。eVTOL核心部件如飞控与电驱系统需满足航空级安全认证,多电机冗余虽提升安全性,但也显著推高了认证与迭代成本,整个产业链尚未形成高效的分工体系。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eVTOL所承载的市场潜力依然巨大。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40年,城市空中交通的全球市场空间将达到1万亿美元,2050年有望增至9万亿美元,而中国eVTOL市场规模预计将占全球的25%-30%。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中国eVTOL企业签下的两笔海外大单均落地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这一趋势背后,既有市场端的主动选择,也有中企出海策略的有意倾斜。一方面,相关国家企业主动牵手中国eVTOL厂商;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也为中国eVTOL提供了现实可行的出海通道。
这些地区城市密度较低、垂直空间充裕,且地面交通基础薄弱,eVTOL可直接提供高效、低空、点对点的出行解决方案。同时,这些国家对新兴交通模式的接受度更高,政策环境相对开放,为中国eVTOL的商业化落地提供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