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一场聚焦于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的盛会于近日拉开帷幕,活动由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精心策划,主题为“工业供热低碳化的关键突破与创新实践”。
会上,来自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副教授夏建军发表了深刻见解,他强调,在工业领域推动能源使用的低碳化,是实现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核心所在。随着“双碳”政策的深入实施,能源供应模式正经历深刻变革,热能生产方式正从传统的化石燃料为主,向更加高效、低碳的方向转型。
夏建军进一步分析,在城乡能源系统的碳中和路径探索中,工业领域可大致分为流程工业与非流程工业两大类。非流程工业,如机电制造、信息技术、生物制药等行业,其热能供应主要依赖于化石燃料锅炉和热电联产系统。这种模式导致了大量的碳排放,据统计,2020年中国非流程工业用热折合标准煤约2.78亿吨,相应产生了约7.1亿吨的碳排放。
他指出,非流程工业的热能需求持续增长,2020年已消耗约80亿吉焦的热量,预计到2025年将增至125亿吉焦。然而,与此同时,我国工业余热资源丰富,总量约505亿吉焦/年,即使考虑到部分行业余热衰减,未来余热潜力仍可达约190亿吉焦/年。这意味着,工业余热资源远超过非流程工业的热能需求,若能有效集成利用,将极大满足非流程工业的热能需求。
夏建军还提到,尽管非流程工业热能需求量大且现有供热系统碳排放高,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带来了挑战,但我国丰富的流程工业和电厂余热资源为构建余热共享型集中热水管网提供了坚实基础。通过热水管网传输热量,并结合末端热泵系统提升热能,可实现180℃以下的热能供给。依托工业园区的规模化优势,有望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实现非流程工业用热的深度脱碳,为工业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开辟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