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监会近期对《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进行了重要修订,并于7月25日正式开启面向社会的公开征求意见阶段,此举标志着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体系即将迎来新一轮的升级与强化。
此次修订的核心聚焦于上市公司中的“关键少数”——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旨在通过健全全链条管理制度,全面提升公司治理效能。新规不仅强化了这些关键角色的责任绑定与行为约束,更为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新规在多个核心环节对上市公司治理规则进行了完善,以回应市场关切。在董事与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履职及离职管理上,新规明确了任职资格,强化了提名委员会的审核职责,并提高了对同业竞争、利用公司商业机会等行为的披露要求。同时,新规还加强了对离职管理的规定,确保在聘任及离职时均有严格的追责追偿机制。
在激励约束机制方面,新规要求上市公司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确保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与公司及个人业绩相匹配。通过止付追索、递延支付等安排,新规进一步实现了高管利益与公司利益的绑定,旨在激励高管为公司创造更多价值,同时防范不当行为。
针对控股股东与实际控制人,新规严格限制了可能对上市公司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同业竞争,并强化了关联交易的监管。这些措施对于股权集中的上市公司而言,有助于维护其独立性与治理机制的完善。
修订后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还与现行法律法规进行了紧密衔接,包括根据证券法完善公开征集股东权利的规定,根据独立董事管理办法完善董事会相关委员会的职责等。这些调整使得上市公司治理规则更加全面、系统。
新规的出台,是对市场反映的上市公司治理集中问题的积极回应。例如,针对个别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在被采取市场禁入措施后仍继续任职或发表不当言论的情况,新规作出了明确的监管安排。同时,新规还完善了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全周期管理流程,督促其积极履行职责,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与投资者信心。
在激励与约束并重的理念指导下,新规进一步细化了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管理要求。通过内部规范的决策与约束机制,新规旨在激发高管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的积极性,同时确保其不会滥用职权或谋取私利。对于控股股东与实际控制人,新规的加强监管措施也有助于维护上市公司的整体利益。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改革措施的平稳实施,我国资本市场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公司治理架构的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的改革以及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共同推动了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水平的提升与治理内生动力的增强。在此背景下,修订后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的落地实施,无疑将为上市公司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