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委员会近日宣布,针对中国太阳能玻璃启动了第二次反倾销与反补贴的“日落复审”程序。这一举措并非首次,早在2013年,欧盟就曾对中国太阳能玻璃实施过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随后在2019年的第一次“日落复审”中延续了相关税令。
此次复审的背景,源于欧洲本土太阳能玻璃制造商的长期担忧。据欧盟统计数据显示,尽管2023年欧洲光伏装机容量大幅增长至56吉瓦,但全欧洲的太阳能玻璃产能却不足8吉瓦,超过八成的市场需求依赖进口。其中,中国产品凭借其价格优势,每平方米价格比欧洲本土产品低约25%,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
德国Interfloat公司联合两家本土工厂,再次向欧盟委员会提交申请,要求继续维持对中国太阳能玻璃的反倾销和反补贴税。欧盟委员会随即对2024年7月1日至2025年6月30日期间的出口数据进行了复审。Interfloat公司表示,一旦撤销这些税收措施,他们的生存将面临严重威胁。
然而,这一举措也引发了连锁反应。欧盟试图通过“双反”措施为《净零工业法案》的实施争取时间,旨在到2030年将欧洲本土光伏供应链的占比提升至40%。但现实情况是,欧洲在硅料、玻璃、边框、逆变器等全产业链的投资进度明显滞后。过去18个月内宣布的新玻璃窑炉项目融资额,甚至不足中国一家头部企业半年资本开支的三分之一。
欧盟的这一决策,不仅让下游组件制造商承受了更高的成本,还加剧了中欧贸易的紧张局势。商务部贸易救济局迅速作出回应,措辞严厉地表示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捍卫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业内人士警告称,如果欧盟委员会最终决定延长税令,中国可能会采取反制措施,包括限制对欧洲的进口多晶硅、硅片甚至高端酒类产品。
供应链上的“卡脖子”与“被卡脖子”游戏一旦升级,最终受到影响的将是欧洲消费者。例如,屋顶光伏系统的回本周期可能会从7年延长至10年,这无疑将对欧洲绿色转型的进程产生负面影响。
面对本土就业压力和绿色转型的双重挑战,欧盟的这一决策是否明智,引发了广泛讨论。你认为欧盟在保护本土产业和推动绿色转型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