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金融界的一次重要会议中,广发银行参与了关于金融系统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的深入学习与讨论,并同步规划了2025年上半年的经营管理工作。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会议的官方通报及参会人士均未提及广发银行的上市计划,这一信息引发了市场的一定关注。
长久以来,广发银行的上市之路备受瞩目。随着渤海银行的成功上市,目前仅剩广发银行和恒丰银行两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尚未登陆资本市场。而在这两家中,广发银行以其优质的资质,位列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之中,更显其上市潜力。
追溯历史,广发银行的上市筹备工作始于2009年,但这一路走来可谓曲折重重。从最初的A股计划到转战H股,上市辅导过程经历了从“中止”到“终止”的波折,主要股东也从花旗银行变更为中国人寿。历经16载春秋,广发银行的上市之路仍未见实质性进展,且在近两年的公开场合,该行已鲜少提及上市议题。
据内部人士透露,广发银行在花旗银行主导时期(2006-2016年),因外资与中资股东间的战略分歧与博弈,上市努力多次受阻。自2016年中国人寿成为主要股东后,虽借助其强大的资金实力改善了财务指标,但受银行业整体估值低迷影响,选择破净上市并非明智之举。因此,广发银行与同行间的差距逐渐拉大,甚至被部分城商行超越。
特别是在花旗银行主导期间,广发银行虽实现了扭亏为盈,净利润快速增长,但外资股东持股比例较高的问题始终困扰着IPO进程。而文化差异与管理理念的不同,也导致了中外股东间的裂痕逐渐加深,最终影响了上市计划的推进。
中国人寿入主后,广发银行的发展战略发生了显著变化,更加注重银保协同与综合金融服务,加大了与国企、央企的合作力度。同时,广发银行的总资产规模也相继突破了2万亿、3万亿大关,截至2024年末,已位居全国各商业银行第17位。然而,近年来盈利指标的下滑以及银行板块的低迷,使得广发银行的上市计划再度搁浅。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上市之路充满挑战,但广发银行并未完全放弃这一梦想。内部人士透露,该行仍有继续冲刺上市的意愿。然而,在当前银行IPO生死劫的背景下,成功上市需要天时、资质、人和三者兼备,难度可想而知。
据统计,目前A股、港股上市的银行数量分别为42家和33家,其中实现A+H上市的有15家,仅占商业银行总数的一小部分。而成功上市的银行也面临着惊险一跃,尤其是在宏观经济增速、市场活跃度以及银行估值等关键因素的影响下,上市窗口期的选择尤为重要。
对于广发银行而言,其上市之路几乎遭遇了所有可能的挑战:IPO政策的收紧、高管贪腐事件、重大合规风险以及实控人和战略的变更等。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广发银行上市计划的多次搁浅。
尽管如此,广发银行仍以其优质的资质和在中国商业银行版图中的重要地位,为市场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特别是在中国人寿提出全新“333战略”的背景下,作为国寿旗下唯一未上市的银行板块,广发银行的上市之路或许将迎来新的曙光。
然而,面对当前银行股估值持续低迷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息差收窄、不良上升等挑战,广发银行的上市之路仍需谨慎前行。对于拥有充足资金的中国人寿而言,或许可以更加从容地等待合适的上市时机,以实现广发银行的长期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