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券商大集合“变身”公募产品,行业迁徙潮起华夏基金领衔

   时间:2025-07-23 01:09:22 来源:金融界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期,华夏基金发布的一则公告标志着券商大集合改造进入了新阶段。公告指出,中信证券资管旗下的九只集合资产管理计划正式“改头换面”,其管理人变更为华夏基金,这些产品也随之转变为公募基金。这一变动不仅仅是名称上的更改,更是资管新规下券商行业的一次大规模合规迁徙。

自2018年资管新规配套文件《操作指引》出台以来,券商们被要求将早年发行的“参公大集合”产品彻底改造为真正的公募基金。面对这一要求,券商们面临四条路径选择:申请公募牌照、将产品转移给关联基金公司、转型为私募产品或直接清盘。然而,这些选择均存在不小的挑战。申请公募牌照门槛高,目前仅有少数券商或资管子公司持有牌照;转型私募则意味着失去公募产品的优势;清盘则难以被客户和渠道接受。因此,将产品转移给关联基金公司成为了许多券商的首选方案。

中信证券此次将九只产品转入华夏基金,堪称行业内的典型案例。中信证券持有华夏基金62.2%的股权,通过股权纽带实现了无缝衔接。此次变更不仅节省了大量外部协调成本,还为华夏基金一次性扩充了产品线。细看产品名单,涵盖了债券型基金、混合型产品和量化选股股票基金等多种类型,几乎涉及了公募市场的主流赛道。

中信证券的操作并非个例。近三个月来,类似的操作在行业内频繁上演。例如,广发证券资产管理公司将旗下五只产品转移至广发基金名下,后者为广发证券控股54.53%的子公司。东海证券也将某债券型大集合的管理人变更为东海基金,东海证券持有东海基金49.9%的股份。国投证券和中金公司也相继宣布了类似计划。

券商系公募子公司成为了大集合产品的“避风港”。这一趋势背后,是券商资管对牌照现实的妥协。与其长时间排队等待公募资格,不如先借助兄弟公司的“壳”来保留客户和规模。然而,这一“曲线改造”方案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对于接收方基金公司而言,如何消化这些带有券商烙印的产品,如何在投研体系、风控标准和渠道策略上进行重新磨合,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