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共鸣,其内容深情而励志,讲述了一位来自偏远小山村的青年学子如何通过不懈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作者回忆,他的童年是在艰苦的环境中度过的,12岁便开始跟随父亲在小煤窑中挖煤。尽管条件艰苦,他从未放弃对知识的渴望。经过两次高考的拼搏,终于在19岁时考入了一所专科院校。此后,他不断进取,专升本,学习地质工程,并继续深造,攻读采矿工程的硕士学位,最终踏上了博士研究生的求学之路。
在求学的过程中,作者自力更生,减轻家庭负担。高中毕业后,无论是寒暑假,他都积极打工赚取生活费,从上海电子厂的车床工到焦作化工厂的建筑工地绑钢筋,从邯郸高速公路铺沥青到晋城煤矿扛炸药,再到鄂尔多斯红庆河煤矿的掘进工作,他都一一尝试过。他还在学校的面食馆、饺子店和炒菜馆打工,清理餐桌,提桶搬运。
在这篇致谢中,作者满怀感激之情,向众多帮助他成长的人表达了谢意。他感谢导师和课题组的老师们,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的陪伴与支持;感谢中铁工程装备公司、北京玖瑞科技、中铁十八局的员工们给予的实践机会;同时,他还特别提到了专科和本科时期的室友,以及女友的陪伴。尤其是本科室友的资助,让他得以专心备考研究生,不必再为生计奔波于食堂打工之间,读研时室友还赠予了他人生中的第一部手机。至今,他身上穿着的一条裤子仍是室友所赠。
网友们被这篇致谢深深打动,纷纷留言称赞其“字字含泪,句句戳心”,认为文字仿佛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带到了读者面前。作者因此被网友亲切地称为“励志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