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关美国通过泰国与墨西哥间接获取中国稀土资源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据相关数据显示,这批转运的氧化锑总量高达3800余吨,这一数字的出现引发了诸多猜测与讨论。
回溯至去年年末,中国针对部分关键矿产实施了出口限制,特别是针对美国的出口。然而,美国企业并未因此停下脚步,而是迅速找到了应对策略,即通过第三国作为中转站,大量囤积这些战略资源。面对这一新情况,中国方面迅速采取行动,及时填补了监管漏洞,令美国企业的计划受挫。
作为全球稀土资源的重要供应国,中国在锑、镓、锗等资源的生产与供应上占据主导地位。这些资源在军事、电子及半导体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对美国产业发展至关重要。正因如此,2024年12月,中国商务部宣布原则上禁止向美国出口这些具有双重用途的矿物,以此回应美国在关税与科技领域的持续施压。禁令实施后,美国的进口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由于直接进口渠道受阻,美国开始大量从泰国和墨西哥进口氧化锑。
为了绕过中国的出口管制,美国企业采取了多种策略。例如,Gallant metals公司就通过先将货物发往东南亚国家,再转运至美国的方式进口镓。该公司CEO Levi Parker在接受采访时坦言,他们每月会从中国进口200公斤镓,采用这种方式以规避监管。他强调,每次进口量不宜过大,以避免引起海关注意和处罚。
那么,为何美国如此急于囤积这些稀土矿物呢?原因在于锑对于美国的国防和工业至关重要,广泛应用于阻燃剂、合金制造以及导弹等领域,同时在电池技术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美国本土锑产量有限,对进口依赖度高达80%以上,因此,一旦中国实施禁令,美国企业便立即通过泰国和墨西哥这两个渠道大量进口锑,以应对潜在的供应中断风险。泰国和墨西哥的出口数据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一变化过于明显,进一步印证了这些稀土资源主要来自中国。
面对这一情况,中国方面迅速作出反应。2025年5月,国家出口管制协调机制办公室联合商务部等多个部门,针对镓、锗、锑等矿物的转运走私行为展开了严厉打击。这一举措有效堵住了美国通过第三方国家绕过管制的渠道,对美国企业的采购行为产生了直接影响。
中国的迅速反应让美国陷入了尴尬境地。就在不久前,美国与日本、印度、澳大利亚达成了一项四方矿产供应协议,旨在打破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垄断地位,建立独立的供应链。然而,实际上,他们仍然依赖通过第三国转运中国的资源。这一事件曝光后,美国企业的形象也受到了损害。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中国在稀土管制方面的策略非常巧妙,成为美国在关税战中让步的关键因素。美国在多个领域的对华关税逐步撤销,并在EDA芯片工具、C919发动机以及乙烷等方面解禁。
进一步分析,3834吨氧化锑的转运规模庞大,几乎占据了美国一年所需量的一大部分。泰国和墨西哥的冶炼能力有限,无法满足如此庞大的需求。因此,专家们一致认为,这些氧化锑资源必然来自中国,并通过转口贸易进入美国市场。随着中国加强了出口管制,这种转运渠道也变得不再可行。自2025年4月以来,美国的进口量急剧下降,企业成本上升,供应链稳定性受到挑战。Gallant metals公司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其转运操作被曝光后,业务面临巨大压力,长远来看,必须寻找新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尽管美国正在努力多元化供应链,并通过四方协议寻求替代资源,但这一过程需要时间。在短期内,美国仍然不得不依赖中国。从2025年的进口数据来看,尽管通过转运渠道暂时解决了问题,但由于供需关系变化导致价格上涨,最终加重了美国买家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