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科技领域,一场由生成式人工智能引领的变革正轰轰烈烈地上演。随着AI技术以惊人的效率重塑金融业态,关于安全、稳定与信任的讨论也日益激烈。近日,一场以“AI金融双刃剑:在安全底线中寻找转型机遇”为主题的沙龙活动在上海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某社与深蓝媒体智库共同主办,吸引了众多金融机构高管及业界学者的积极参与。
活动中,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围绕AI金融的安全与创新、转型机遇等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西街传媒总经理王海岩指出,信息不对称是当前金融转型面临的一大挑战。他强调,财经媒体通过深度报道、数据分析和实时解读,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理解政策、把握技术趋势和识别风险的重要桥梁。
作为一家持续关注财经领域的媒体,某社及深蓝智库在服务上千家金融机构的过程中,通过策略、资源、运营和转化等多个维度,助力品牌实现价值重构。王海岩进一步提到,当前财经领域传播影响力的构建呈现出内容生产纵深化和传播形式多元化的特点。
中诚信信用分析(北京)有限公司的信评总监曹闰则从AI技术的实际应用出发,认为“准”比“通”更为重要。他透露,公司正在开发针对舆情场景的AI功能,旨在通过建立知识库并让AI学习,实现舆情分析从“通”到“准”的质量提升。同时,他也强调了AI时代人工价值的重要性。
上海普兰金融服务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刘如祥分享了公司在AI领域的探索经验。他提到,公司围绕票据场景开发了50项AI相关应用功能,其中6个核心业务场景的智能工具机器人已投产并持续验证效果。刘如祥表示,未来公司将持续迭代产品,深化票据场景的AI应用,以提升金融信息服务的效率和风险管控能力。
尽管AI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带来了显著的降本增效和优化体验效果,但其潜在的风险也不容忽视。数据滥用引发的隐私泄露风险以及AI时常出现的“幻觉”等问题,都警示着技术失控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守住安全底线成为了驾驭这把“双刃剑”的关键。
晓花(上海)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CTO吴淏在沙龙上提出了解决大模型应用风险的策略。他认为,应限制大模型的语言能力在可控、可信的知识范围内,并使用检索增强生成(RAG)等方法,在业务知识库中寻找答复。同时,通过精细化提示、明确角色和指令、提供反例等方式,精调模型以适应业务场景的风格和行为模式,并对输出结果进行质检,以避免不合规或错误信息的输出。
在用友金融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数智专家王琦媛看来,如何在保障合规与安全的前提下,更广泛地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金融服务创新,是当前业界广泛关注的焦点。她提到,金融机构对AI的期待已从最初的降本增效延伸至通过AI发现新的价值增长点,尽管这一目标尚未完全实现,但业界对AI的诉求日益明确,仍需持续探索。
沙龙上还举行了金融新质观察团的授证仪式以及圆桌讨论环节。多位业内专家和企业代表接下聘书,成为金融新质观察团的一员,并就“AI算法备案时代的金融合规路径”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这一活动旨在通过深入企业现场调研、体验,挖掘新技术、新项目的设计研发与应用实践故事,为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