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依旧是连接内心与世界的桥梁。夜幕低垂,湛庐君携一周精彩,与您共赴思想的盛宴。
就在不久前,科技界的焦点人物马斯克,在一场直播盛宴中隆重推出了Grok 4。他开门见山:“这是地球上最顶尖的AI,让我们亲眼见证它的魅力。”据马斯克所言,Grok 4在SAT考试(美国的高考)中屡获满分,其推理能力更是超越人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甚至断言,Grok 4已在所有学科领域达到了博士后水平,无一例外。马斯克满怀期待地表示:“如果Grok 4在今年未能发掘出新的实用科技,我将深感惊讶。”
回望去年七月,两则新闻轰动一时。一是高达1342万的考生群体,被冠以“史上最卷”之称,他们的高考录取通知书陆续寄出,其中不少被清华、北大录取的佼佼者,纷纷选择了数理基础科学等领域。另一则是关于自动驾驶出租车“萝卜快跑”是否会取代司机工作的热烈讨论,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早在13个月前,麦肯锡发布的《工作新未来》报告预测,到2030年,“基本认知技能”将彻底消失。时间如白驹过隙,一年间,我们见证了AI电影的问世、首个“AI诺奖”的颁布,以及越来越多的AI同事融入我们的工作生活。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将迎来首位AI科学家的诞生。
面对这一系列预言成真,未来的世界究竟会走向何方?三位顶尖“未来学家”的见解,或许能为我们指明方向。
OpenAI的早期投资人、科技思想家里德·霍夫曼在《AI赋能》一书中提出,与其担心AI取代人类,不如积极拥抱变化,将AI视为强大的助手。他指出,2025年的毕业生正面临巨大的职场挑战,但这也是他们大展拳脚的机会。霍夫曼鼓励毕业生们培养AI素养,不仅限于技术层面,更要理解AI如何重塑工作流程、商业模式,以及催生出新的技能和服务。他强调,抓住机遇,利用AI优化职业生涯,才是明智之举。
与此同时,世界知名人工智能专家朱松纯教授则提出了“为人文赋理,为机器立心”的理念。他认为,人工智能的未来之路在于与人类价值观相结合,走出一条创新之路。朱教授指出,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不仅要关注技术层面,更要思考如何让人工智能具备人类的善与美,成为与人类和谐共生的合作伙伴。他的这一观点,引发了学术界和业界的广泛共鸣。
在高考后的选择时刻,朱教授的理念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的方向。选择不仅关乎专业和学校的热门与否,更在于我们渴望理解什么、创造什么,以及以何种姿态参与世界。面对人工智能的浪潮,我们更应思考如何与之共生共荣,而不是被其取代。
朱松纯教授还致力于研究“人工智能的大一统理论”,他相信通用人工智能一定是一个简约而美丽的存在,能够用最简单的模型解释复杂的现象。这一观点不仅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我们理解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和智慧的眼光,迎接未来的挑战与机遇。阅读,依旧是我们理解世界、探索未来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