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从南至北全面迎来主汛期,不同地区的主汛期时间因其独特的地理与气候条件而有所差异。
主汛期,这一时段内降水集中、河流水位攀升,洪涝灾害频发。由于降雨分布不均,我国各地的主汛期各具特点。
在华北与东北地区,主汛期集中于7月至8月,特别是7月16日至8月15日这段时间,被视作防汛的关键期,俗称“七下八上”。此期间,城市内涝、河流堤坝险情等洪涝灾害时有发生,需严密防范。
长江中下游地区则有所不同,其主汛期大多从6月延续至8月。特别是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的“梅雨”季节,连绵阴雨、高温高湿,降水频繁且强度不一,常伴有雷暴等极端天气。
华南地区,如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受东南季风和台风影响,主汛期从4月便早早开始,降雨集中且持续至10月。
相比之下,西北地区的主汛期较短,主要集中在7月至8月,部分山区因暴雨可能引发山洪灾害。
关于防汛水位,根据水位高低及其对堤防安全的威胁程度,一般分为警戒水位和保证水位两个等级。警戒水位意味着江河堤防需进入防守戒备状态,加强巡查;而保证水位则是堤防安全挡水的上限,一旦超过,需加密巡查并加固堤防。
当大江大河大湖及跨省独流入海的主要江河的水位或流量达到防洪警戒值时,洪水将被水利部门编号。即使未达到警戒值,但洪水规模达到“2至5年一遇”或影响当地防洪安全时,同样会被编号,以提高公众对洪水风险的防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