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陈瑜与复旦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周光友教授、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院长马文杰教授,就稳定币这一数字金融领域的热点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稳定币,作为近年来迅速崛起的金融创新形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14年。当时,稳定币发行商Tether推出了与美元1:1锚定的泰达币(USDT),旨在解决比特币等加密资产价格波动大带来的交易难题。这一创新为数字资产提供了稳定的价值基准,迅速获得了去中心化金融(DeFi)生态的青睐,并逐步发展成为全球金融基础设施的一部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拓展,稳定币已广泛应用于跨境支付、国际贸易、零售结算等多个领域。
从结构上看,稳定币是以法定货币、加密资产或算法机制为支撑,通过智能合约实现价格稳定的加密货币。根据抵押物类型的不同,稳定币可分为三类:法币储备型、加密资产抵押型和算法调节型。根据收益特性,稳定币还可分为无息型和有息型,目前无息稳定币在流通总量中占主导地位。
周光友教授指出,稳定币在金融体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在DeFi生态中,稳定币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流动性载体和价值结算单位,广泛应用于交易撮合、杠杆借贷、衍生品抵押等核心环节。同时,借助区块链技术的高效性和可编程特征,稳定币在跨境支付和资金清算中显著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据估算,2024年全球稳定币链上交易额已突破27万亿美元,标志着稳定币在全球支付体系中的影响力达到了新的高度。
马文杰教授则强调了稳定币与一般加密货币的区别,即稳定币通常拥有抵押资产,通过锚定法定货币或其他低波动资产实现价值稳定,并在区块链上发行。他以锚定美元的稳定币为例,详细阐述了稳定币的铸币、储备和赎回过程。他还提到了近期稳定币爆发的直接动因,即美国、英国和中国香港等地稳定币监管框架的落地。
然而,随着稳定币的热度不断攀升,国际清算银行(BIS)也发出了警告,指出稳定币作为可靠货币形式存在不足,若缺乏监管,将对金融稳定和货币主权构成风险。马文杰教授进一步阐述了稳定币可能带来的隐患,包括侵蚀国家货币主权、引发灰色金融活动以及支撑去中心化金融生态中的杠杆风险等。
周光友教授也表达了类似的担忧。他认为,稳定币的快速发展虽然推动了金融创新与支付便利化,但其背后隐藏的风险也不容忽视。特别是在货币发行权、支付系统以及货币政策传导效能方面,稳定币对传统金融体系构成了挑战。由于稳定币的跨链、跨国属性,其法律地位与监管模式存在高度不确定性,加剧了金融监管的盲区与执法复杂性。
针对美国参议院通过的GENIUS法案,两位嘉宾也发表了各自的看法。马文杰教授认为,该法案的通过进一步巩固了美元在全球数字资产市场中的霸权地位。而周光友教授则指出,美国在稳定币领域的立法与监管布局不仅是为了维护金融安全,更是为了强化其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在谈到我国如何在稳定币领域积极作为、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时,两位嘉宾给出了具体的建议。周光友教授认为,我国应推动以人民币计价的稳定币试点,加快构建数字人民币跨境流通的制度基础,打造以人民币为计价单位的链上资产市场,并积极参与全球稳定币规则制定与治理机制建设。而马文杰教授则建议我国加快推进人民币数字化、国际化,积极布局人民币稳定币,推动多极化货币生态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