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银行理财市场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费率调整风暴。据多方观察,包括中银理财、建信理财、招银理财在内的多家知名理财公司,纷纷采取行动,从固定管理费到销售服务费等多个环节进行全面让利,掀起了新一轮的“降费潮”。
在这场费率变革中,各大理财公司优惠力度不一,但均显示出显著的降费决心。例如,中银理财和建信理财等国有大行旗下的理财公司,对多款理财产品的费率结构进行了优化,销售手续费率及固定管理费率普遍下调了0.01%至0.1%。建信理财更是在7月9日宣布,旗下多款理财产品的管理费率将享受限时优惠,优惠期限自7月11日起至10月11日止。
不仅国有大行理财公司积极行动,光大理财、招银理财等多家股份行理财公司也加入了这场费率“价格战”。光大理财宣布,将对旗下某款理财产品开展费率优惠活动,销售服务费从0.5%下调至0.2%。民生银行则对正在发行的某款理财产品实行优惠费率,固定管理费和销售费均大幅下调。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直接降费外,部分理财公司还开始探索浮动管理费率的理财产品机制,以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招银理财近期推出的一款理财产品便采用了这一机制,固定管理费设置为0.25%/年,远低于同系列产品的常规管理费率,而或有管理费则与产品业绩挂钩,实现了与客户利益的深度绑定。这一创新举措在开售当日便取得了显著成效,不到10分钟便实现了满募。
浮动管理费率机制的推出,不仅是对传统费率模式的一种突破,更是对理财公司投研能力的一次严峻考验。过去,银行理财产品以固收类为主,投研重心多集中于债券市场。然而,随着浮动费率产品的增多,尤其是含权类产品的占比提升,理财公司必须摆脱固有的研究模式,构建起涵盖多种资产类别的研究体系。这要求投研团队具备从宏观经济到企业基本状况的全流程分析能力,以应对日益剧烈的市场波动。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浮动管理费率机制尤其适合波动较大、收益空间广阔的含权类理财产品。这一机制能够更直接地将管理人的报酬与真实的投资能力挂钩,实现激励相容。在市场上涨时,管理人可通过超额业绩提成获得合理激励;而在市场下跌或震荡时,降低费率则符合公平原则。这有助于推动理财市场从“重规模”向“重质量”转型,提升产品透明度与客户信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