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Labubu爆火背后的艺术逻辑:如何从潮流走向经典?

   时间:2025-07-11 00:14:40 来源:文汇报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期,一款名为Labubu的玩偶迅速走红,以其独特的造型吸引了大量关注。玩偶拥有长长的兔耳、瞪大的双眼配以凶狠的眉毛、扁圆的脸庞上张开的大嘴露出九颗尖牙,身披毛绒外套,四肢则以四指手和鸭掌脚呈现。尽管其外貌看似古怪,但据传赠送Labubu能给人带来极大的快乐。这款玩偶在市面上的糖胶盲盒系列标价99元,然而其稀缺性使得购买变得极为困难,无论是线下泡泡玛特门店还是线上预约抢购,都几乎无法轻易获得。消费者往往需要加价数百至上千元,才能购得心仪的款式。在TikTok平台上,Labubu的话题播放量已经达到了惊人的60亿次。

Labubu不仅是一款潮流玩具,更是艺术品的一种。根据艺术品的定义,它是由艺术家通过智力和劳动创造的,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和精神需求。Labubu的设计者是中国香港的艺术家龙家升,他最初在绘本中创造了这一形象,随后将其立体化。这一作品无疑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因此可以归类为艺术品。

然而,Labubu与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品又有所不同。传统艺术品往往被视为真善美的化身,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例如广告设计中的“3B”原则,即美女、动物和婴儿,这些元素因其可爱、纯真和唯美而容易引发审美愉悦。相比之下,Labubu的外貌并不符合传统审美,其獠牙和大嘴显得凶悍而非可爱。然而,正是这种反差萌吸引了大量粉丝,他们欣赏其独特的个性和标新立异的设计。类似的现象也出现在风靡一时的“蒙奇奇”玩偶上,其小眼睛、黑皮肤和麻子脸的形象同样颠覆了传统审美,却赢得了众多喜爱。

抛开明星效应和饥饿营销等因素,Labubu之所以受到追捧,是因为它满足了当下时代人们的精神享受和情感愉悦。其外形上的不完美拉近了与普通人的距离,这种亲和美学使其拥有了更广泛的受众基础。特别是30岁左右的年轻人,对Labubu的喜爱尤为突出。根据数据显示,25岁至35岁人群占Labubu用户比例高达62%。其怪诞邪魅的表情和矛盾美学设计,契合了Z世代对个性的张扬和对反叛与治愈情感的需求。在Labubu的消费者中,65%将“情绪价值”列为购买的首要原因。

然而,一时走红并不意味着长盛不衰。仅靠满足特定时代下的精神娱乐需求,不足以使艺术品得以传承。许多曾经风靡一时的潮流艺术和流行文化,如今已鲜有人问津。Labubu的热度也已经开始降温。要想让艺术品长久不衰,必须有文化和思想的支撑。这种文化底蕴越深厚越好,思想越是全人类普遍共有的越佳。例如,“魔童”哪吒因其展示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而可能继续火下去;波普艺术和浮世绘则因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东方传统文化的加持而魅力不减。

艺术品给予人们情感愉悦是其价值之一。例如,甘肃省博物馆推出的“马踏飞燕”毛绒玩具,将严肃的文物变成了一个丑萌的绿马形象,给人带来欢乐并消解了生活压力。然而,如果艺术品仅停留在情感愉悦的层面,可能会走向“娱乐至死”的误区。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提醒我们警惕声像媒介带来的脱离语境、肤浅和碎化的现象。同样地,“绿马”虽然受欢迎,但完全脱离了艺术语境,缺乏文化和艺术性的支撑。Labubu的流行也存在类似问题,跟风者的无脑追捧可能使其艺术性被忽视。虽然潮玩被标榜为张扬个性的象征,但实际上却可能陷入一元性的局限。

对于那些为精神解压而生的艺术品,我们不应全盘否定。然而,如果想要延续其长久的艺术生命,就必须注入文化和思想的内核。只有这样,艺术品才能在时间的考验中屹立不倒。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