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发布的“十四五”成绩单中,中国经济在前四年的平均增速达到了5.5%,这一数据标志着中国经济在“十四五”规划期间保持了稳健的增长态势。为了深入探讨这一成绩单背后的意义,以及中国经济未来的走向,《新闻1+1》节目特别邀请了宏观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进行解读。
刘元春指出,创新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目前,中国的研发投入强度已经占到了GDP的2.68%,这一比例超过了欧盟的平均水平。这意味着中国在创新体系上已迈上了新台阶,不仅在基础研发、专利水平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还在产业转化等方面形成了新的体系。这种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对中国经济结构和质量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刘元春进一步强调,中国在核心技术上取得了全面突破,这标志着中国在关键技术、产业链和研发水平等方面已跻身世界前列。中国的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和资金链已经形成了有机融合,一个以“中国创造”为核心的新型体系正在逐步形成。这一体系的形成,意味着中国创新驱动的模式已经实现了全面转型,形成了一个“大规模市场体系孕育大创新”的良性循环。
在谈到如何实现新的消费增长时,刘元春表示,国家扩内需、扩消费政策的力度不断加码,已经产生了积极的效果。要实现新的消费增长,首先需要稳定收入增速,让老百姓的口袋能够持续鼓起来。这包括工资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等多方面。为此,需要在资本市场稳定、企业经营环境改善以及财政定位上采取新的举措。其次,要稳定预期,给出一揽子方案,使民众对当下的收入和未来都有一个乐观的预期。最后,要在需求结构上实现重大突破,特别是在服务消费方面,要有新的增长点。这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以满足新消费供给的需求。
刘元春还谈到了宏观数据与微观体感之间的“温差”问题。他指出,在整个“十四五”期间,民生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在社会保障方面。然而,不同人群对于增长的获得感感知是不一样的。一些人可能由于收入恶化或其他方面的资产负债表问题,对宏观增长所带来的微观体感出现偏差。因此,我们需要关注边际人群,在调整过程中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同时,还需要制定一个整体改革的方案,提升中产阶级的比重,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支出。
刘元春还提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需要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将继续加大创新投入,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以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