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银行板块表现抢眼,特别是在7月10日的交易中,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北京银行和邮储银行等再次刷新历史新高,显示出强劲的市场动能。
具体来看,银行AH优选ETF(代码517900)在当日交易中涨幅超过1.2%,创下了自上市以来的新高。截至最近一个收盘日,银行AH全收益指数年内累计涨幅已超过27%,相较于中证银行全收益指数的超额涨幅接近6个百分点。
自年初以来,银行AH优选ETF的资金净流入总额已达6.1亿元,份额增幅高达474%,位居所有银行类ETF之首。这一数据反映出投资者对银行板块的看好和积极配置。
在消息面上,中信银行、江苏银行、北京银行和郑州银行在近日宣布派发股息,每股税前股息分别为0.1722元、0.2144元、0.2元和0.2元。作为A股市场中分红最为慷慨的板块之一,银行股在2024年度的分红总额预计将达到约6215亿元(叠加去年中期分红),目前多数银行已经完成了分红或公布了分红派息的时间安排。
从中农工建四大行到招商银行等,分红总额均显示出银行股的慷慨。其中,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的累计分红总额均超过1000亿元,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紧随其后。招商银行也计划于7月11日派发红利,其年度分红总额超过500亿元。
对于银行股的表现,中泰证券研究所所长、银行业分析师戴志锋认为,银行股在基本面和投资面上都正展现出“弱周期”特点。他预计银行息差下行速度将慢于无风险利率,资产质量呈现弱周期特征,而银行股息率的稳健性在无风险利率下行时具有持续的吸引力。
在低利率时代,银行股的高股息吸引力依然不减。特别是在当前“资产荒”的背景下,长线资金的配置力量对银行股构成了有力支撑。例如,7月9日南向资金净买入额达92.56亿港元,其中建设银行净买入额高达11亿港元,位居当日十大活跃个股净买额之首。
事实上,南向资金对港股银行股的增持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数据显示,在6月份期间,资金通过港股通持有建设银行的数量增加了18.38亿股,持股市值增加了149.21亿港元。招商银行、中国人寿、农业银行等也位居增持前列。
银行AH指数的表现也颇为亮眼。该指数由中证银行指数及其中同时有AH上市的香港市场证券组成,采用AH价格优选月度证券类别转换策略。截至最近一个交易日,港股银行股在指数中的权重为40%,A股银行股权重为60%。数据显示,截至7月4日收盘,有14家银行的H股股息率高于A股,其中8家股息率超过5%。这些H股银行股的估值也均低于相应的A股,呈现出“更高股息、更低估值”的现象。
自银行AH指数发布以来,其表现一直稳健。数据显示,自2017年12月6日至2025年7月4日,银行AH全收益指数累计涨幅达到101.8%,远超同期中证银行全收益指数的75.96%和沪深300全收益指数的1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