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战略资源的争夺日益激烈,稀土元素已成为国际竞争中的关键棋子。近期,美国、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亚四国宣布联手,通过“四方关键矿产倡议”构建稀土供应链,意在应对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而中国则以法律修订和出口管制为武器,进行了坚决的反击,一场关乎高科技未来的资源较量悄然展开。
2025年7月1日,正当中国新版《矿产资源法》正式生效之际,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与澳大利亚、印度和日本的外长在华盛顿会晤,共同推出了这一倡议。四国分工明确:日本提供稀土加工专利技术,澳大利亚拥有丰富的稀土矿藏,印度负责处理稀土废料,而美国则试图通过这一联盟打破中国的稀土垄断。
面对四国的联手围堵,中国迅速采取了应对措施。新版《矿产资源法》将稀土列为战略性矿产,建立了保护性开发制度。同时,中国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在4月4日发布公告,对钐、钆等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要求出口商申请许可证并申报最终用户信息。作为全球稀土储量占36.7%、产量超过60%的国家,中国的这一举措具有强大的威慑力。
然而,四国联盟看似强大,实则存在不少软肋。首先,全球最先进的高纯度稀土分离技术掌握在中国手中,其他国家难以在短时间内突破这一技术瓶颈。其次,四国的稀土储量中轻稀土占比过高,无法满足高端制造业对军工级中重稀土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中国在全球稀土产业链中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供应着全球80%的稀土熔炼电解槽等关键设备。一旦中国实施设备出口管制,四国联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这场稀土战争背后的战略博弈远不止经济层面。美国国防工业对稀土的依赖程度极高,F-35战机和弗吉尼亚级核潜艇的稀土供应链都严重依赖中国。日本在2010年中日撞船事件后因稀土禁运而遭受重创,至今记忆犹新。澳大利亚则试图通过加入联盟来提升其在国际稀土市场的话语权。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美国的芒廷帕斯矿产量远远不及中国,而澳大利亚的稀土加工企业也离不开中国的技术支持。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中国展现了捍卫资源主权的坚定决心和强大实力。从法律修订到出口管制,从全产业链优势到战略储备,中国的每一步反击都精准有力。稀土这局棋,不仅关乎资源本身,更是全球战略博弈的重要一环。面对四国的围堵,中国不仅是为了保护本国的利益,更是在维护全球资源市场的公平秩序。
中国稀土集团的“保护性开发+国际合作”双轨战略,预示着未来稀土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尽管四国联盟在短期内难以形成气候,但他们可能会转向其他关键矿产领域继续围堵中国。因此,这场资源战争远未结束,中国需要继续保持警惕并加强自身的战略储备和产业链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