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起由央视揭露的电商市场“零差评”商品背后真相的报道,引发了广泛关注。画面中,一款月销售量破万的网红商品,其光鲜亮丽的评价背后,竟隐藏着由专业团队精心编织的好评泡沫。
深入调查发现,一条由上游“数据工厂”、中游写手团队以及下游商家共同构成的灰色产业链浮出水面。上游负责批量注册虚假账号,中游则根据商品特点定制图文并茂的好评,而下游商家则通过返现、赠品等策略,诱导真实消费者删除差评,甚至有的商家利用AI技术自动生成虚假评论,让虚假好评更加难以辨识。
以一款被电商平台下架的美容仪为例,其累积的3000余条好评中,有近八成被证实为刷单所得。这一惊人发现,不仅让消费者大跌眼镜,也让电商平台的信誉体系面临严峻挑战。
对此,法律专家迅速作出反应,指出这种操纵评价的行为已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相关责任人或将面临高达200万元的罚款。同时,消费者协会也发出提醒,建议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应仔细辨别评价的真实性,可从评价时间分布、语言是否模板化以及差评是否被刻意隐藏等方面入手。
值得庆幸的是,面对这一乱象,电商平台并未坐视不管。多家平台已升级算法识别系统,加强对虚假评价的打击力度。据统计,仅淘宝平台近期就清理了超过1.2亿条违规评价,为净化网络环境作出了积极贡献。
此次曝光,无疑为盲目追求好评的网购文化敲响了警钟。在数字时代,五星评分不应成为营销的工具,而应回归其本质,真实反映消费者的使用体验。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和纷繁复杂的评价,消费者更应保持理性,相信自己的判断力,而非盲目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