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行业近期迎来了一波基金经理的人事变动高潮,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已有2554只基金的基金经理发生变动,涉及1351位基金经理,其中662位离任,823位新聘。
在这波变动中,不少昔日的明星基金经理也悄然离场。他们曾是市场上的焦点,但近年来业绩表现平平,明星光环逐渐暗淡。这一趋势反映出公募基金行业正在经历深刻的变化,基金公司开始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如“基金经理团队制”,以应对市场竞争和投资者需求的变化。
具体来看,6月份以来,已有近200只基金公告了基金经理变更事宜。例如,银华基金旗下的银华回报灵活基金解聘了基金经理王斌,聘任周晶为新的基金经理。该基金自2021年2月触及净值高点后便出现回撤,业绩表现不佳。Wind数据显示,王斌在任期间的总回报为69.36%,同类排名处于中游。
富国基金的知名基金经理于洋也于近期离任,其管理的富国阿尔法两年持有、富国新动力基金由增聘的张弘、林庆分别接管。这些变动无疑给基金公司的投研团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从基金公司角度来看,招商基金、嘉实基金、易方达基金、广发基金和南方基金等头部基金公司涉及的基金经理离任产品数量在全行业居前。这些公司的基金经理变动频繁,反映出行业内部的人才流动和竞争格局。
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吴粤宁表示,基金经理的频繁变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行业内资源的优化配置,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同时,这也推动了基金公司从依赖明星基金经理向团队化、平台化投研体系转型。然而,短期内这种变动可能导致基金业绩波动,增加投资者的选择成本与投资风险。
明星基金经理的离职背后,是多重因素的交织。市场环境的变化、行业竞争的加剧、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以及个人职业规划的调整等都可能成为基金经理离职的原因。随着行业逐渐从“明星基金经理”模式向团队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部分基金经理可能因不适应新的管理模式而选择离开。
公募基金行业正在积极探索“基金经理团队制”管理模式。这一模式旨在强化公募基金核心投研能力建设,提升投研质量和业绩稳定性。通过多人共管一只基金,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覆盖更广泛的投资策略和能力圈。同时,这也有助于人才培养和构建完善的人才梯队。
然而,“基金经理团队制”也并非完美无缺。团队成员之间可能因投资理念的差异产生决策分歧,增加协调成本。责任界定相对模糊也可能导致相互推诿的情况出现。因此,在实施这一模式时,基金公司需要充分考虑团队成员的匹配度和磨合时间,以确保基金的正常运作和业绩稳定。
总的来说,公募基金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人事变革。基金经理的频繁变动和明星基金经理的离职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基金公司需要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机制,以适应市场竞争和投资者需求的变化。同时,投资者也需要理性看待基金经理的变动,关注基金的长期业绩和风险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