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日式餐饮“卷土重来”,为何这届日料在中国又火了?

   时间:2025-05-20 09:08:33 来源:钛媒体APP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年来,日式餐饮在中国市场悄然掀起了一股复兴热潮。以寿司郎为例,这家日式回转寿司连锁品牌自去年8月在北京西单大悦城开设首店以来,迅速成为了消费者心中的热门打卡地。据报道,开业当天排队桌号突破2000桌,最高排队记录甚至超过了11小时,这样的盛况在杭州、苏州等新开门店的城市也得到了复刻。

在社交媒体小红书上,寿司郎的相关词条获得了超过1.2亿的浏览量,品牌官方账号的粉丝量也突破了50万。消费者们因为寿司郎的超长排队记录和美食打卡内容而纷纷被种草,前往体验。寿司郎创立于1984年,是日本著名的平价餐饮品牌,截至2024年12月,已经在全球拥有800多家直营店。

寿司郎的成功并非个例,同为日系平价餐饮连锁品牌的滨寿司和萨莉亚也在中国市场迎来了“第二春”。据滨寿司母公司泉膳控股财报显示,2024财年前三季度,滨寿司全球的营业利润同比大幅增长96.2%,主要得益于门店扩张和成本优化。截至2024年12月31日,滨寿司在中国内地的门店数量达到了87家,较去年同期净增了25家。

萨莉亚的业绩表现也同样强劲。据财报显示,2024财年萨莉亚的净利润为81.49亿日元,同比大增58.1%,其中亚洲业务的贡献尤为突出,尤其是占据亚洲市场近8成的中国内地业务。日式餐饮品牌在中国市场的火爆,不禁让人好奇其中的成因。

回顾历史,日式餐饮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虽然伴随着日资企业进入中国,一些日本料理餐厅也开始在北京、上海等地出现,但由于食材和调味料需要进口,导致定价高昂,消费群体多为外籍人士。直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才使得日式餐饮品牌开始大量进入中国市场,迎来了发展的黄金十年。

然而,好景不长,2011年的“骨汤门”事件使得味千拉面等日式餐饮品牌形象受损,发展势头受挫。此后,日式餐饮品牌在中国市场陷入了沉寂。但疫情之后,中国的餐饮行业迎来了颠覆性的改变,线下餐饮业虽然受到重创,但日式餐饮品牌却借此机会秽土重生。寿司郎、滨寿司、萨莉亚等网红品牌纷纷加快拓店脚步,迎合了中国消费降级的趋势。

除了迎合社会健康化、消费降级的大趋势外,日式餐饮品牌自身的战略转变也成为关键。品牌们通过精准投放的营销传播、本土化的产品创新以及年轻化的营销方式,成功吸引了大量消费者。例如,滨寿司降低了寿司中的生食比例,推出多样化的菜品和创意性季节限定菜品;寿司郎则与热门IP进行联名,布置超大数字屏幕进行游戏互动等。

中国庞大的生鲜供应链结合日式餐饮企业成熟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也使得品牌的成本优势得以释放。可以说,这一轮日式餐饮品牌的复兴是多重因素造就的结果。面对中国餐饮市场的竞争红海,日式餐饮品牌凭借战略定位与市场需求的深度契合以及运营模式的创新性和抗周期性,成功实现了高速增长。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