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机器人技术领域迎来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其中天工2.0机器人的亮相尤为引人注目。这款机器人不仅实现了复杂地形的自适应行走,还配备了双电池快换系统,能够应对包括台阶、沙地在内的多种复杂环境。其毫米级动态作业精度和550TOPS端侧算力,为特种场景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与此同时,灵宝CASBOT的CASBOT 01机器人也凭借其52个自由度与550TOPS算力,在迎宾、主持等多个场景中展现了出色的全场景通用性。
在零售场景中,银河通用的Galbot机器人与咖啡机器人协同工作,为顾客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服务。而松延动力N2机器人则以3.99万元的亲民价格切入商用市场,其后空翻和3.5米/秒的奔跑速度等性能更是吸引了众多目光。这些创新产品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机器人行业正在从单纯的技术展示转向实际应用场景的深耕。
在最近的一次大会上,国内首次系统性地发布了“具身智能十五大重点方向”,涵盖了从多模态具身感知到具身意识与情感等多个领域。这一举措不仅为具身智能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还预示着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将进入新阶段。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典型代表,被视为实现这一愿景的最佳载体之一。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已突破4800亿元。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具身智能为行业提供了新的视角来理解人类智能的本质。从技术应用的角度看,具身智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已在物流搬运、工业制造、健康养老等多个领域实现了突破。而从产业布局的角度看,我国已有超过100家相关企业,融资总额超过百亿元。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日益成熟,人形机器人的热度持续攀升。据央视新闻报道,自今年年初以来,人形机器人的工厂订单已经排得满满当当,新订单仍在源源不断地涌入。不少厂商表示,目前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科研、实验室、展厅商服以及工业物料分拣和搬运等领域。
与此同时,机器人租赁市场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当前,租赁价格虽然差异较大,但日租金普遍在1000元至25000元之间。租赁服务不仅提供现货,还配备技术人员进行配套演出,涵盖了机器人运输、调试、现场保障等一系列服务。这一模式的兴起,不仅降低了消费者体验前沿科技的门槛,还推动了C端消费级市场的快速发展。
在资本市场上,中国具身智能赛道也迎来了爆发期。多家企业密集完成大额融资,技术商业化进程显著加速。例如,小米投资的小雨智造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了亿元A轮融资,专注于工业领域“通用大脑”的研发。智平方则凭借端到端VLA技术路线,实现了搭载具身大模型的智能机器人的商业化。
然而,在行业高歌猛进的同时,也有市场消息称金沙江创投正在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这一观点与当前机器人赛道的火热形成了鲜明对比,也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尽管如此,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当前机器人领域的投资已呈现明显分化,国资基金成为主导力量。
在喧嚣的市场环境中,企业需要找到“广积粮”与“深挖井”之间的平衡。政策制定者则需避免“运动式投资”,构建包容创新的生态。正如某企业创始人所言:“忽略噪声,踏实干活,时间会给出答案”。在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轨迹上,我们或许可以看到电动汽车、智能手机等颠覆性技术的影子。尽管早期争议与泡沫无法避免,但真实的需求和技术突破终将推动这一领域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