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汽车制造领域迎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革新,东风柳汽宣布了一项令人瞩目的计划:在其汽车制造工厂内部署20台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预计上半年内完成部署,并正式应用于汽车整车制造流程。这一举措标志着全球范围内人形机器人首次批量进入汽车工厂,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智能制造时代。
回顾过去,人形机器人在公众视野中的形象往往与炫酷的舞蹈、高难度的空翻动作紧密相连,它们如同未来世界的使者,让人心生向往。然而,当这批被称为“牛马”的机器人持证上岗,我们不禁要问,距离那个理想的未来,我们究竟还有多远?
2025年,对于人形机器人领域而言,无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不到百天的时间里,中西方各类人形机器人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在各种工作生活场景中大放异彩,每一次技术展示都让人感受到“未来已来”的强烈震撼。然而,当关闭手机,回归现实生活,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售价高昂的机器人似乎仍停留在“大玩具”的阶段,未能真正融入我们的日常。
然而,对于企业而言,人形机器人早已超越了“科技玩具”的范畴,它们成为了提升生产效率的新质生产力。在特斯拉工厂,Optimus Gen3机器人正忙碌地执行着电池分拣、设备调试、工具操作等任务,其效率相比人工提升了30%。未来,它们还将承担焊接、喷涂等危险或重复性工序,进一步降低人工依赖。同样,在宝马工厂,支持自然语言指令的Figure AI机器人也在高强度物流分拣中展现出了卓越的性能,日均工作20小时,任务中断率低于0.3%。
特斯拉Optimus Gen3的出色表现,无疑为人形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树立了标杆。与此同时,在中国,人形机器人也开始走进工厂,成为生产线上的新成员。优必选Walker S1机器人通过“群体智能”技术,成功实现了多台、多场景、多任务的协同实训,为汽车制造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在极氪工厂,这些机器人在总装车间、SPS仪表区、质检区及车门装配区等多个复杂场景中,协同分拣、搬运和装配,展现出了惊人的工作效率和精准度。
随着人形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中美两国在人形机器人技术上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作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参与者,中美两国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红利衰退等挑战。人形机器人作为“通用人工智能的物理载体”,正成为中美科技竞争的核心战场。美国凭借在AI算法、高端芯片领域的领先地位,试图通过人形机器人技术进一步降低人工依赖,抵消劳动力成本劣势。而中国则在硬件成本、供应链效率上建立优势,2024年工业机器人安装量占全球50%,展现出强大的市场潜力。
然而,尽管人形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果,但距离真正的“通用劳动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大多数人形机器人仍缺乏足够的智能水平,无法真正理解物理世界。因此,具身智能(Embodied AI)的发展成为了人形机器人技术突破的关键。具身智能要求机器人通过“感知-推理-交互”闭环实现自主作业能力,这对于人形机器人适应人类环境、工具及交互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全球范围内的人形机器人企业都在积极探索具身智能技术。特斯拉Optimus机器人已经能够在混合地面上行走,并理解复杂指令;Figure AI则推出了自主研发的通用具身智能模型Helix,实现了两台机器人协作解决长期操作任务的能力。在中国,优必选创新提出了人形机器人群脑网络(BrainNet)软件架构,并设计了人形智能网联中枢Internet of Humanoids (IoH),为人形机器人群体智能的软硬件实现提供了可行的路径。
尽管人形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落地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在其他场景中的应用仍然任重道远。因此,人形机器人企业需要更加关注具身智能技术的发展,推动人形机器人从“替代工具”向“协作伙伴”进化。同时,人形机器人企业也需要更加脚踏实地,攻克关键技术,避免建立空中楼阁。只有这样,人形机器人才能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