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雷鸟AR眼镜携手阿里云,AI反应速度飙升,智实融合未来可期!

   时间:2025-03-26 16:54:11 来源:钛媒体APP作者: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AI大模型的迅速崛起成为了推动各行各业变革的重要引擎。这一创新力量不仅革新了传统商业模式,更为未来的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在2024年的下半年,一款不带显示的AI眼镜在科技界掀起了巨大波澜,据预测,其市场规模未来有望突破千亿美金大关。这款产品的火爆,也让业界普遍相信,“下一个iPhone时刻”将由AI与AR共同创造。

然而,AI与AR的融合并非简单的1+1相加。作为连接物理与数字世界的桥梁,AR场景复杂且特殊,对反应速度和交互方式有着极高的要求。作为国内AR眼镜领域的佼佼者,雷鸟创新一直在探索AI与AR的最佳融合方式,并在AI生态上投入了大量资源。面对当前AR产品中AI体验不佳的问题,雷鸟创新与阿里云携手,共同探索智能化合作的新路径。

相较于手机、PC等传统终端,AR的发展历史并不长,但近年来,随着政策支持和AI大模型的加速落地,消费电子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国内消费级AR设备销量同比增长49%,显示出市场对AR的广泛认可。多家AR公司负责人表示,AR眼镜将成为AI的理想载体,在空间计算时代展现出独特价值。

IDC认为,AI在硬件搭载上有多种选择,手机、PC、AR眼镜均可作为载体。但对于AR这种轻量级硬件,AI的加入将极大丰富其应用场景,特别是在生活助手类应用中,将显著提升使用的便捷性和准确性。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报告也指出,AI技术可以帮助AR设备更好地理解用户意图、行为和环境,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体验。未来,AI+AR眼镜有望在短期内实现百万出货量,中期达到千万级别,有望成为下一个过亿的创新终端产品。

作为国内AR产业的先行者,雷鸟创新自创立以来,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夺得了中国消费级AR市场占有率的第一名。公司创始人兼CEO李宏伟表示,AR眼镜将赋予AI与人类高度一致的感官能力,使AI成为人们的“外脑”,增强对视觉和音频信息的处理能力。他坚信,未来2-3年内,AI带来的最重要新硬件将是AR眼镜,AI+AR将成为行业的重要趋势。

在过去,AR眼镜虽然能同时呈现数字与物理世界,但两者缺乏交互和联动性。随着AI技术的飞速发展,其性能和主动性得到了极大提升,应用场景也更加丰富和深入。AI大模型的融入使AR不仅能呈现现实与虚拟世界,还能通过算法接管和驱动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形成连接,实现与现实中场景的交互。

李宏伟指出,AI+AR的融合不仅能实现手机的功能,还能成为强大的AI智慧助手,更重要的是,它们将实现虚拟与现实的深度融合,带来整个世界的数字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雷鸟创新与阿里云展开了深度合作,共同打造面向智能眼镜的AI大模型。

在2025年1月的CES期间,雷鸟创新发布了雷鸟V3 AI拍摄眼镜,这款新品搭载了与阿里云通义共同打造的业内首个专门面向智能眼镜的AI大模型。这一定制化模型能更好地理解眼镜场景下的用户需求,为AI提供更加精准的知识支持和决策依据,从根本上提升了AI眼镜的交互体验。

得益于这一合作,雷鸟V3的AI平均响应速度为1.3秒,远超同类产品;AI识别准确率高达98%,成为用户真正的全能百科助手。V3还将陆续上线多项功能,如RayNeo电台、探索视界2.0、手机通知AI总结播报等,让AI真正服务于用户的日常生活。

雷鸟创新与阿里云的合作不仅提升了AI眼镜的体验,还推动了AR走向大众市场,连接了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李宏伟表示,AI在新的场景下,在物理世界的落地进入到了一个关键时期,与阿里云的合作开创了行业的新模式。未来的标准将是AR接入的大模型能够进行深度定制化和重新训练,以满足场景化需求。

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和AR在更多场景的探索,AI+AR还有进一步融合的空间。李宏伟展望了未来的应用场景,如在对话翻译时,将字幕显示在对方的嘴边,实现无障碍交流;或者利用AI理解空间,开发虚实融合的游戏等。

随着大模型落地的不断深化,端侧应用成为趋势。对于AR眼镜来说,由于体积和续航的限制,目前端侧大模型的应用仍在探索中。但雷鸟创新与阿里云正在共同协作解决这一问题,一旦落地,AR眼镜将更快地响应用户指令,同时大幅提升用户的数据安全性和隐私性。

尽管场景在变化,趋势和需求在变化,但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加速融合是不变的趋势。对于雷鸟创新和阿里云来说,AI+AR仍处于发展的前半程,两者的融合还需要不断精进,共同创造更加智能和便捷的未来。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