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苏州华之杰电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之杰”)在IPO之路上再次迈出关键步伐,从科创板转战沪市主板,试图实现其上市梦想。然而,这家企业的上市之旅并非一帆风顺,围绕其业务模式和财务状况的争议持续不断。
华之杰专注于锂电池电源管理、智能控制等领域,为锂电电动工具和消费电子领域提供解决方案。其核心产品包括智能开关、智能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是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尽管近年来营收有所波动,但华之杰在报告期内的表现仍相对稳定,净利润逐年增长。
然而,华之杰对大客户的高度依赖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特别是百得集团和TTI集团,这两家公司长期占据华之杰前两大客户的位置,报告期内合计销售收入占比持续攀升。这种客户集中度不仅增加了公司的经营风险,也引发了对其业务独立性和持续性的担忧。
除了大客户依赖问题,华之杰的技术水平也受到质疑。在之前的科创板上市申请中,监管部门就对其科创属性提出了严格问询。尽管公司最终撤回了科创板上市申请,但关于其研发投入不足、核心技术人员专业背景模糊等问题依然存在。此次主板IPO,这些问题依然可能成为监管机构审查的重点。
值得注意的是,华之杰在招股书中披露的募投项目也引发了不少争议。其中,年产8650万件电动工具智能零部件扩产项目在获得项目备案证及环评审批后,竟长达五年未开工建设。这一举动不仅让人质疑其扩产计划的真实性和紧迫性,也引发了对其资金利用效率的担忧。
华之杰在分红和募资补流方面的操作也备受争议。公司在近年来累计现金分红高达2.13亿元,而实际控制人陆亚洲家族获得的分红远超一般股东。更令人关注的是,陆亚洲通过海外注册的公司转移资产给海外子女,用于个人房产购置、生活消费等支出。这一行为不仅引发了“转移资产至海外”的争议,也可能影响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度。
尽管华之杰在IPO之路上遭遇了诸多挑战和争议,但其上市之心依然迫切。然而,要获得监管部门和投资者的认可,华之杰必须正视并解决这些问题。从大客户依赖到技术水平质疑,再到募投项目和资金利用效率的争议,每一个问题都可能成为其上市路上的绊脚石。
面对这些挑战,华之杰需要采取积极措施来增强市场信心。例如,加大研发投入以提升技术水平、拓展客户群体以降低大客户依赖度、优化募投项目以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等。同时,公司还需要加强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确保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透明度。
华之杰的IPO之路虽然充满坎坷,但这也是其成长和壮大的必经之路。只有正视并解决这些问题,公司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更多投资者的青睐和支持。
对于华之杰而言,上市不仅是一次融资机会,更是一次品牌提升和市场拓展的契机。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才能在资本市场中立足并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