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乳业市场的严冬中,曾被视为制胜法宝的拥有优质牧场策略,如今似乎失去了往日的魔力。乳制品消费端的持续疲软与原料奶供需关系的严重失衡,让整个行业依旧深陷寒冬,未见明显回暖迹象。
澳亚集团,作为国内前五大牧场企业的一员,近期发布的2024年业绩盈利预警,如同一记重锤,震撼了整个行业。预警显示,澳亚集团预计综合亏损净额将达到11.7亿至13.8亿元,与上一年度4.89亿元的亏损相比,激增了182%。
导致亏损持续扩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他生物资产公允价值的减少以及销售成本的变动所带来的亏损增加。同时,原料奶和肉牛的平均售价下滑,也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澳亚集团指出,2024年,由于原料奶和淘汰牛售价的下降,预计重估亏损将在11.8亿至13.9亿元之间,远高于上一年的6.68亿元。
澳亚集团的收入结构中,原料奶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根据2024年中报数据,原料奶收入达到14.24亿元,占公司总收入的77.9%,原料奶总产量更是高达44.7万吨。然而,随着原料奶价格的持续下滑,这一核心业务反而成为了公司业绩的拖累。
回溯过去几年,原料奶价格曾一度呈现上行趋势,这不仅让上游牧场企业赚得盆满钵满,也刺激了行业资本加速牧场扩能。据统计,2020年至2022年间,国内新建或计划新建的牧场数量达到了562家,存栏规模高达377万头,其中70%以上为万头牧场。然而,随着产能的释放,原料奶产量激增,2023年国内原料奶总产量达到了4149万吨,较2018年增长了36.51%。尽管从2024年上半年开始,行业已着手进行产能调整,但原料奶总产量仍然维持在约4079万吨的高位。
下游乳制品需求的疲软与供需矛盾的突出,使得原料奶价格自2021年9月开始持续下跌。国内主产区生鲜乳的平均价格由2021年的约4.34元/公斤一路跌至今年1月初的3.12元/公斤,这一价格已经远低于3.5元/公斤的行业平均成本。这一市场现状的延续,导致众多上游牧场企业的亏损面不断扩大,现代牧业、中国圣牧、优然牧业等企业均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亏损。
除了原料奶业务外,澳亚集团还拥有肉牛业务。然而,去年进口牛肉及牛肉产品规模的大幅增加,以及中小型牧场的关闭和宰牛行为,对其肉牛业务造成了重大影响。澳亚集团虽在养牛方面有着出色的表现,单头成母牛的年均产奶量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面对持续下滑的原料奶价格和低迷的市场需求,其业绩依然难以避免地下滑。
澳亚集团早年从新交所上市企业佳发集团分拆而来,曾与蒙牛乳业合作建立牧场,后自立门户。截至2024年6月底,澳亚集团在内蒙古、山东等地拥有并经营着11个奶牛牧场和2家肉牛养殖场。然而,面对下游需求的低迷和原料奶价格的持续下滑,澳亚集团也不得不调整其牧场扩张计划。公司原计划兴建的醇源4号牧场项目,在经过多次延期后,最终被宣布暂停建设。这一决定反映了澳亚集团对行业前景的审慎态度。
澳亚集团的困境只是乳制品行业的一个缩影。据尼尔森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4年间,乳制品全渠道收入增速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其中2023年和2024年更是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整个乳制品行业仍处于收缩状态,各大乳企的全年收入下滑几乎已成定局。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各大企业都不得不紧缩开支,艰难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