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众瞩目的2025年春节档,电影市场的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口碑,这一以往常被流量、明星阵容和IP效应掩盖的因素,今年却如黑马般突出重围,成为拉动票房的主力军。
截至2月6日早8时,《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总票房已突破56亿大关,稳居影史票房排行榜第三位。这个表情丰富、个性独特的小哪吒,不仅占据了春节档95亿票房的半壁江山,还频繁亮相于蒙牛、麦当劳的广告中,甚至成为了影院经理们祈求财运的象征。
即便是在档期接近尾声时,《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排片场次依旧密集如织,观众往往需要退而求其次,选择边角的座位。这部动画电影的大火,无疑为寒冬中的电影行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春节档的“史上最强”之称并非空穴来风。早在春节前,7部影片的预售成绩便已刷新了中国影史最快破8亿的纪录。业内人士普遍预测,春节档首日票房将达到17亿元左右,档期总票房则有望冲击83亿至85亿元。
然而,实际表现却比最乐观的预测还要出色。据灯塔数据显示,春节档首日票房高达17.7亿元,观影人次达到3446.3万,双双打破了中国影史单日大盘的最高纪录。档期总票房更是达到了95.1亿元,创造了近8年来的新高。
在春节档的激烈竞争中,《哪吒之魔童闹海》无疑是一枝独秀。作为《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续作,它自预售起便备受瞩目,上映后更是以4.78亿元的成绩夺得首日票房冠军。此后,其排片占比一路领跑,连续4天票房上涨,成为中国首部连续4天单日票房超6亿的电影。
《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离不开其在网络上的口碑发酵。截至2月6日,豆瓣上有73.3万人为其打分,评分高达8.5分。相比之下,同档期的其他影片则显得黯然失色。除了《熊出没·重启未来》凭借稳定的合家欢电影基本盘获得7.1分外,其余几部影片的评分均低于6.5分。
影片中,哪吒的高人气自不必说,“灵珠版哪吒”也备受关注。颜值高、战力强的东海龙王敖光也颇受欢迎,其周边手办销售量最高。第一部中的反派申公豹也在续作中被洗白,其台词“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更是引发了观众的广泛共鸣。
在春节档期间,《哪吒之魔童闹海》拿下了48.4亿票房,占比高达50.8%。截至2月6日,其排片占比仍高达51.5%,票房持续飙升,距离中国影史票房冠军仅一步之遥。目前,其预测票房已突破90亿大关。
与《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火爆相比,其他影片则显得逊色不少。位列第二的《唐探1990》票房为22.8亿元,与《哪吒之魔童闹海》相差甚远。在影城,不少观众选择“上课式观影”,即连续观看两部电影,且大多选择《哪吒之魔童闹海》和《唐探1990》的组合。
《唐探1990》中,陈思诚再次执导“唐人街神探”系列,将破案地点转移到了旧金山。他吸取了《唐探3》中的教训,规避了曾被吐槽的内容,并邀请了多位有观众缘的喜剧演员加盟。最大的亮点是周润发的加入,他在影片结尾的庭上陈词被观众赞誉为“纪录片级别的表演”。
然而,并非所有影片都能如《哪吒之魔童闹海》般大放异彩。金庸武侠大片《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在春节前预售成绩领先,但上映后因口碑不佳而迅速陨落,最终票房仅为5.92亿元。备受瞩目的《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也陷入了剧情、特效、演员等一系列争议中,票房勉强突破10亿大关。
春节档的“钉子户”《熊出没·重启未来》在今年也遭遇了强劲对手《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挤压,排片被大幅削减,上映5天票房仅破5亿,与上一部的17.75亿元相比大幅缩水。而《蛟龙行动》则出师不利,即便博纳影业CEO于东公开催排片、吐槽“恶意差评”,票房也仅达到2.74亿元。
在社交媒体上持续发酵的真实口碑,成为了今年春节档的一块试金石。观众对于影片的评价越来越理性、客观,不再盲目跟风或迷信大导演、大IP。这一变化,无疑为电影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2025年的春节档,可谓是强者云集。无论是IP影响力还是票房号召力,都堪称顶级。《唐人街探案》和《熊出没》系列历经多年春节档的洗礼,分别累积了过87亿和77亿的票房。《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则集齐了武侠经典IP、知名导演徐克和顶流明星肖战。
然而,神仙打架的背后却是电影市场的持续低迷和信心不足。据国家电影局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影片总产量减少98部至873部;观影人次同比下滑22.2%至10.1亿;全年总票房约为425亿元,下滑约23%,甚至低于2015年的437亿元水平。
在这样的背景下,2025年春节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全年独一份的超级档期,更是电影市场回暖的关键节点。头部影片们纷纷选择在这个档期放手一搏,希望能够通过高票房收回高成本。
《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无疑为电影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许多原本空闲甚至濒临倒闭的影院因此热闹起来,爆米花和零食的销售也随之火爆。一位影院经理表示:“《哪吒》的票房是全民效应,很多不爱看电影、没看过第一部的人都在买票进场。这说明观众不是不爱进电影院,有好的影片,大家都愿意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