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行业,流量的争夺战愈演愈烈,而DeepSeek的出现如同一股强劲的风暴,席卷了整个业界,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上车”热潮。
比亚迪,这个每年初都会以降价为开年大戏的巨头,在最近的智能驾驶发布会上,也紧跟潮流,宣布将全面接入DeepSeek的标准化体系。这一举动,无疑为DeepSeek的热度再添一把火。
实际上,在比亚迪高举“智能驾驶平权”大旗之前,包括吉利、东风、智己、长安等在内的多家车企,早已迫不及待地将DeepSeek的标签贴在了自己身上。然而,随着比亚迪的加入,原本应该更加热闹的新势力第一梯队,如蔚来、小鹏、理想、华为、小米等,却意外地选择了沉默。
在互联网产品领域,即便是拥有自家大模型的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巨头,也对DeepSeek敞开了怀抱。这种两极分化的“上车潮”,与比亚迪掀起的智能驾驶价格战交织在一起,让人不禁猜想,AI是否真的能成为车企摆脱内卷困境的救星?
从吉利、奇瑞到智己、零跑,首批尝鲜DeepSeek的车企,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在了智能座舱场景上。吉利表示,融合后的AI系统能更精准地理解用户意图,准确调用车载接口,大幅提升智能交互体验。而零跑则作为首个接入DeepSeek的新势力成员,宣布其全新座舱即将上线,并已接入DeepSeek-R1大模型。
智能座舱,作为汽车智能化体验的重要一环,其本质是将传统的语音控制升级为更自然的人机交互。用户与车机的关系,也从“命令与执行”转变为“朋友式的对话”。这种转变,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也让车企在部署DeepSeek时更容易快速落地,并让用户感受到明显的变化。
然而,智能座舱只是DeepSeek上车潮的冰山一角。早在2023年下半年,就已有多个大模型上车项目亮相。到了2024年4月的北京车展,更是涌现出二十多个大模型上车项目。DeepSeek的特别之处在于其开源路线和算力节约能力,这使得车企能够在座舱端进行本地化部署,实现更流畅、定制、安全的智能化体验。
尽管DeepSeek掀起了一股热潮,但智能驾驶的真正挑战才刚刚开始。比亚迪在发布会上虽然提到了DeepSeek,但重心仍然放在了智能驾驶平权上。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战已经连续多年,比亚迪依靠自身的技术和规模优势,在价格战中始终保持领先。
然而,随着特斯拉、小鹏等车企的降价策略,以及上游电池原料和元器件成本的持续走低,新能源汽车的平均降价幅度高达9.2%。比亚迪则通过全系标配高阶智能驾驶系统,以另一种形式打响了价格战。但高阶智能驾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投入巨大,免费提供的智能驾驶系统真的香吗?
面对比亚迪的黑云压城,DeepSeek或许能成为二线车企的救星。通过降低自研智能驾驶的投入成本,让捉襟见肘的车企也能有望拿到智能驾驶入场券。开源证券的研报指出,DeepSeek-R1模型的诸多优化方法有望为智能驾驶行业所借鉴。
然而,AI并不能完全结束车企的内卷。即使是喊出“不怕价格战”的比亚迪,也在去年下半年放缓了低价策略的节奏。对于新势力车企来说,他们的产能和销量不足以与传统主机厂抗衡,因此必须将智能化作为卖点,并不断拉高其价值含量。
特斯拉推出的端到端自动驾驶技术路线,打破了模块式方案的局限。大模型技术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应用,直接打通了传感器和驾驶控制的两个模块,利用神经网络的自主学习特性,生成适应场景的最佳方案。这使得理想、比亚迪等车企有机会后来居上。
但DeepSeek的出现,又让车企们看到了新的希望。过去被自研智能驾驶拖累的车企,以及囤不起芯片的智能驾驶方案提供商,都有了重新证明自己的机会。然而,全面拥抱DeepSeek的车企也不能掉以轻心。适用于智能驾驶领域的大模型,必须能够理解和处理各种模态的数据。而DeepSeek目前尚不稳定,对高并发情况的处理还需进一步加强。
尽管DeepSeek并非万能药,但它确实为车企们指明了一个方向。那就是真正对用户产生价值的智能化,才是车企走出价格战的高维武器。在这场由DeepSeek引发的全民狂欢中,车企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