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中间户居住五年,那些不得不说的“坑”

   时间:2025-02-05 06:45:04 来源:万公子作者:万公子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朋友发来消息说:要问这5年最后悔的是啥?就是当初省吃俭用,买下来现在的这套住房,准确的说应该是“连廊中间户”。

原本以为,多年努力,终于实现在城市买房,从此过上了理想的生活。

没成想,入住这些年,每天都在和自己妥协。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聊聊“中间户”在实际居住中的感受,有些话不吐不快,真的太坑了。

.01

当初为啥选择“中间户”?

当初之所以选择“中间户”,而不是“边户”,也是经过一家人商量的,主要有几个方面:

①性价比更高

相较于市面上的“一梯一户、一梯两户、洋房”等住宅,“两梯四户”住宅的性价比更高,结构也远胜于其他户型。

而且,当初买房时,两梯四户在当时也是主流,再加上周边朋友都是选择这种类型住宅,所以觉得这种住宅应该更好,也没理由不选择。

②面积够用

当初买房时,也是考虑自己一家三口住90多平米的房子,面积完全够用。

毕竟双方父母都在同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住房,基本上没有留宿的需求。

而且,不买大户型也是不想给自己太大的购房压力。

③户型完善

“中间户”虽然没有“边户”面积大,但是该有的房间一个不少,都是三房两厅两卫结构,不存在房间不足的情况,

即使将来再生二胎,也完全够住。

④不存在硬伤

当初买房时,经常听朋友说生活在边户的家庭,常常要面临渗水这一令人头疼的问题。

而且这种问题还难以根治,需要反复维修,既耗费了时间,又增加了经济负担。

而中间户型就无需担忧这个问题,即使在梅雨季节,中间户也能享受到干爽舒适的居住环境,无需为渗水问题而忧心忡忡。

.02

“中间户”住宅又有哪些痛点?

住了几年,这几年反思后,总结下来,之所以越住越不舒服,主要也是因为中间户有以下5个痛点:

①假南北通透

当初销售说,中间户南北通透,采光通风效果好

入住以后才发现,这才是中间户最大的“坑”!

所谓的客餐厅通透,需要把入户门打开才能和阳台形成空气对流。

但日常生活中,入户门根本就不能长时间打开,否则邻居从家门前入户,对屋内一览无余,一点隐私都没有。

②北面采光效果差

说完通风效果,咱们再来聊聊“中间户”的卧室采光。

当初买房时,销售总说“中间户”因为有连廊,所以北面卧室、厨房以及卫生间都会有不错的采光环境。

但是真到入住以后才发现,北面所有的空间都常年处于阴暗状态,孩子主住在北面卧室,哪怕白天都要开灯,才能看书。

至于景色,就更不用说了,打开窗户,只能看到走廊,看不到其他的东西。

如果邻居在走廊晾衣服、拴狗、堆放杂物…,看到的就都是杂乱不堪,甚至空气也变得污秽不堪。

③私密性较差

大多数都中间户都是正对着电梯的,天热的时候,要是打开入户门,别人家开电梯就能看得到,很容易暴露隐私。

尤其是连廊中间户的北面房间,基本上没有私密性。

来来往往在连廊路过的邻居,总要习惯性的向屋内瞥一眼,家中的一切尽收眼底,一点安全感都没有。

网上有位网友说出自己的尴尬,住连廊中间户三年,最近才发现,自己竟然“裸奔”了三年。

因为当初在卫生间装的是百叶窗户,同层看隐私很好,但是如果从上往下看,里面看的一清二楚。

而且,有的人不知道,百叶窗也有“漏光”问题,像下面图片这种,正面看严丝合缝,但是从上往下来,简直就是“裸奔”。

所以,大家购买百叶窗时,一定要提前了解一下。

④有噪音干扰

关于噪音,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中间户的卧室墙壁都是跟东户和西户共用的,在入住之后,你会发现会有明显的噪音,

再加上正对着楼梯,上下楼都会产生摩擦声,如果你是睡眠质量比较轻的,真的会影响到你的睡眠质量。

其次,连廊噪音大,如邻居经过连廊时的说话声,孩子奔跑声、甚至有的邻居将狗长期栓在连廊里。

狗吠声+臭气熏天,给日常生活带来无尽的干扰。

⑤连廊成了杂物间

在日常生活中,连廊被邻居占用的情况则很常见。

尤其是遇到不管事的物业,那么连廊简直就是一个杂物间。

如,邻居在连廊晒衣服裤子袜子,不仅影响日常通行,还会影响到中间户的室内采光和通风。

尤其是老年人,甚至将捡回的垃圾堆在连廊,增加了安全风险,还给中间户带来了“臭气熏天”。尤其是夏天,根本不敢开窗。

还有,有的老人特习惯在连廊抽烟,烟味通过窗户的缝隙传入房间,等于天天躺家里吸二手烟。

所以,只有住在中间户的人,才能深刻感受到连廊对生活产生的影响有多大。

文末结语:

其实也不是说中间户就一定不能买,任何户型都有其优缺点,只是大家在购买时,尽量避开连廊结构的中间户。

虽然这种住宅消防救援更方便,但是确实给生活舒适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你觉得呢?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