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宇宙的征途中,中国航天再次迈出关键步伐。继嫦娥六号成功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后,嫦娥七号任务已紧锣密鼓地筹备中,预计于2026年启程,目标直指月球南极,旨在揭开那片神秘区域水冰资源的面纱。
嫦娥七号肩负的使命,是在月球南极的未知领域开展飞跃探测,力图发现并以确凿证据证实水冰的存在。这一壮举的背后,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的深刻洞察:“月球南极的深邃洞穴,或许隐藏着以冰态形式存在的水资源,它们因终年不见阳光而得以保存。”
为何月球南极的水冰如此重要?嫦娥七号任务副总设计师唐玉华给出了答案:“水不仅是月球基地建设的基石,更是深空探索的宝贵资源。它的存在不仅能大幅降低成本和时间,还可能揭示生命的奥秘,为人类探索宇宙边缘提供新的线索。”
嫦娥七号探测器由轨道器、着陆器、巡视器和飞跃器四大组件构成,其中飞跃器将搭载先进的水分子分析仪,穿梭于阳光照射区与永久阴影区之间,深入撞击坑底部,精确定位水冰的分布情况。这一前所未有的设计,无疑加大了任务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面对月球南极极端的环境条件,科学家们面临重重考验。吴伟仁指出:“月球南极的地形地貌尚不完全清楚,且存在极昼极夜现象,温度环境恶劣,长期光照时间仅有约100天,且为低温环境。如何在这样的条件下确保探测器长期稳定运行,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
为了适应复杂地形和恶劣环境,嫦娥七号在技术上实现了多项突破。着陆器采用了路标图像导航技术,实现了亚百米量级的高精度定点软着陆,比以往提高了两个数量级,确保了着陆的安全性和准确性。而飞跃器则突破了主动式着陆缓冲技术,实现了不同坡度下的可靠、重复着陆,并具备智能移动能力,宛如一个灵活的机器人。
目前,嫦娥七号任务进展顺利,已进入正样研制阶段。未来,嫦娥七号与嫦娥八号将携手构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开展月球资源就位利用的技术验证,并对月球内部结构进行多物理场的综合探测。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中国在月球探测领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为人类的深空探索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