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概念股拓斯达近日发布了令人瞩目的业绩预告,预计2024年公司将出现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归母净利润预计将在1.8亿元至2.5亿元之间呈现负值。
这份业绩预告揭示了公司业绩变动的核心原因:智能能源及环境管理系统业务(智能能源业务)遭遇大幅滑坡,收入同比下滑了50%,直接导致了约2亿元的亏损。这一业务板块的下滑,成为拓斯达业绩下滑的主要拖累。
拓斯达智能能源业务的下游客户主要集中在3C、锂电和光伏行业。然而,过去一年中,这些行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包括客户资金紧张、产能过剩等问题,导致拓斯达的项目验收和结算进度远低于预期。这种行业不景气的现象,在2023年已经初露端倪,尤其是锂电行业,由于产能过剩、价格走低和开工率不足,各大企业纷纷放缓了扩产计划,直到2024年三季度才稍有缓解。
面对主力业务的收缩,拓斯达开始调整战略,将目光投向了机器人等核心业务,并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然而,这一转型能否帮助拓斯达摆脱当前的困境,尚需时间的检验。
回顾拓斯达的发展历程,这家以注塑机周边辅助设备起家的企业,成立于2007年,仅用10年时间便成功登陆创业板,成为细分领域的佼佼者。然而,近年来,尽管遭遇了疫情的冲击,工业机器人行业却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加剧了行业内部的竞争。
在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与拓斯达同行业的汇川技术和埃斯顿在营收上保持了持续增长,而新松、埃夫特也基本保持了微增长态势。相比之下,拓斯达在2019至2022年保持营收持续增长后,2023年却出现了下滑。在归母净利润方面,只有汇川技术保持了连续正增长,而拓斯达则经历了暴涨暴跌,这与其短暂的“口罩机”业务密切相关。
或许是吸取了“口罩机”业务的教训,拓斯达自2021年底开始实施业务调整,主动收缩部分业务,以应对项目类业务的“规模陷阱”,并聚焦核心产品。尽管有意收缩智能能源业务,但该业务在2021至2023年间仍保持了拓斯达的第一大业务地位。然而,2023年该业务遭遇大幅下滑,但仍占拓斯达同期总收入的59%。2024年前三季度,智能能源业务继续走低,实现营收11.51亿元,同比几近腰斩,毛利率也降至3.85%。
与此同时,拓斯达主动聚焦的工业机器人、注塑机和数控机床业务,毛利率均保持在30%以上,并呈现稳中有增态势。随着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工业机器人市场有望持续走高。据预测,至2025年,国内工业机器人销量及市场规模有望突破40万台和1500亿元。
在拓展核心业务的同时,拓斯达还积极寻求与华为等龙头企业的合作。2024年11月15日,华为(深圳)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正式运营,并与拓斯达等16家企业签署了具身智能领域合作备忘录。这一合作消息公布后,拓斯达的股价连续两个交易日涨停。
与华为的合作,不仅让拓斯达有机会切入华为的人形机器人供应链,还引发了外界对其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布局的猜想。尽管拓斯达在投资者平台的答复中并未正面承认在人形版块的布局,但其在子公司矩阵智控科技(东莞)有限公司的投资,或透露出其在人形领域的野心。该子公司旨在研发“感-算-控”一体化的通用机器人运动控制平台,这是实现具身智能的核心部件。
然而,人形机器人赛道竞争激烈,不仅有工业机器人“一哥”埃斯顿、埃夫特等企业的加入,还有众多核心零部件企业纷纷切入。尽管拓斯达在人形赛道上有所布局,但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不容易。
除了聚焦机器人等核心业务和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外,拓斯达还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公司紧抓海外市场增量机遇,相继成立了越南北宁分公司、墨西哥办事处以及印尼的首个技术中心,海外销售遍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然而,从最终结果来看,海外业务在拓斯达的营收中占比并不理想,距离挑起增量大梁仍有较大差距。
在“国产替代”的呼声下,国产机器人市场份额有所增加,但全球市场,尤其是中高端机器人市场,仍被ABB、库卡、发那科和安川四大机器人家族牢牢占据。面对主营业务收缩、核心业务尚未挑起大梁以及行业竞争加剧的困境,拓斯达能否在新的一年里扭转局势,仍是一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