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关阿里巴巴通义App团队的一系列动向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据知情人士透露,在通义App团队与阿里云分拆之前,就已经开始将日活跃用户数(DAU)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甚至在一些岗位的面试中,这也是一个核心评估点。
这次分拆,其实质是为了追求更高的日活跃用户数。早在今年年初,就有声音指出通义App的发展不尽如人意,数据表现与其他竞品相比存在显著差距,这也引发了为何不让更有实力的团队接手的疑问。客观来说,阿里云在面向消费者的领域一直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基因,而且过去在App应用方面的资源投入也显得捉襟见肘。
事实上,大厂AI应用在日活跃用户数上的压力并非通义独有,只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百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李彦宏曾公开表示,AI行业应该跳出移动时代的思维框架,避免陷入“超级应用陷阱”,并强调不应将10亿DAU作为成功的唯一标准。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百度的文小言AI应用在DAU方面同样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根据最新的《AI产品榜·国内总榜》,在千万月活跃用户俱乐部中,豆包排名第一,Kimi紧随其后,文小言则位居第三。此前文小言一直保持第二名的位置,但在去年12月,Kimi以1669万的月活跃用户数成功反超文小言的1347万。百度内部员工对文小言被竞争对手拉开差距表示不满,认为这主要是竞争对手通过大量投放流量所致。虽然有人提出加大推广力度的建议,但管理层认为,在文小言尚未具备盈利能力之前,不宜进行大规模推广。
在移动应用运营领域,获客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获客方式主要分为外部获客和内部挖掘两种。外部获客通常依赖于广告投放等资源投入,而这也是当前AI To C应用提升日活跃用户数的关键手段。据报道,字节跳动的豆包和Kimi等初创公司,在B站、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加大了投放力度,以争夺更多用户。
然而,投流并非没有挑战。一方面,投放费用高昂。据《智能涌现》报道,某些AI应用在B站的CPA报价高达30元,而且去年10月,包括Kimi、豆包在内的多个AI应用在全网的广告投放支出已经突破了3亿元人民币。另一方面,尽管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投流带来的产品时长等关键指标并未显著改善。根据QuestMobile的第三方监测数据,过去一年中,豆包、Kimi、文小言等产品的用户日均使用频次和人均使用时长均未出现明显增长。
面对这种情况,大厂在投流上的投入变得更加谨慎。当无法通过外部投流获得足够资源以吸引新用户时,为了维持或提升应用的活跃度,大厂们开始将重点转向内部存量市场。通义App等大厂AI产品正聚焦于内部存量市场,通过优化功能、提供个性化内容推荐等方式,试图提升日活跃用户数。
然而,这种策略也引发了一些争议。以通义App为例,用户在打开应用后,首先看到的是“每日新鲜事”和“日期天气”等小组件。这些组件虽然能够为用户提供一些实用的信息,但也被一些用户批评为过于“新闻化”,忽略了AI技术在产品中的深度互动和实际赋能。有用户甚至戏谑道:“这还是大模型吗?像垃圾桶,哪家大模型App长成这样?”
与通义类似,文小言和腾讯元宝等产品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文小言甚至将新闻功能直接预设在对话框中,点击关键词就能生成新闻内容,并主动弹窗推送新闻热点。这种设计虽然能够提升短期内的活跃度,但长远来看,其可持续性和用户体验都值得商榷。
与此同时,字节跳动的豆包和即梦等产品则表现出了不同的策略。尽管它们在新闻和天气等附加功能上投入不多,但凭借着雄厚的资金支持和明确的战略定位,正在争夺字节AI领域的领先地位。据火山引擎大会的消息,字节管理层认为AI对话类产品可能只是AI产品的“过渡形态”,而更具视觉化的用户体验和更低的使用门槛才是未来的趋势。因此,字节将即梦的产品优先级提升,试图通过新的路径打造AI时代的“抖音”。
相比之下,其他大厂的AI应用则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处境。腾讯元宝的团队主要来自腾讯其他产品线,并未从竞争对手挖人。虽然腾讯对其投入有限,但内部对其的期望也并不高。而BAT系旗下某对话类AI应用,尽管曾进行过疯狂的公关宣传,但其日活跃用户数却仅为四位数。内部员工透露,这款产品更像是高层的晋升工具,而非真正的AI应用。
随着大模型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无论是基座模型层还是AI应用层,都将迎来更加残酷的竞争。在这场竞争中,哪些大厂的AI应用能够脱颖而出,哪些又将黯然离场,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