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商汤科技再次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起因是其董事长兼CEO徐立发布的一封全员信。信中,徐立宣布了公司最新的组织架构调整方案,即“1+X”架构,旨在通过业务板块的重新布局,为公司注入新的活力。
根据这一新架构,“1”代表集团核心业务,聚焦于生成式AI和传统AI的视觉模型,而“X”则代表一系列生态企业,如智能汽车“绝影”、家庭机器人“元萝卜”、智慧医疗和智慧零售等。这些生态企业将拥有独立的CEO,并享有更灵活的激励机制和融资渠道,以期在各自领域迅速捕捉市场机遇。
然而,此次调整并未完全平息员工对于公司未来发展的担忧。此前,商汤曾经历了一轮裁员风波,波及多个业务部门,引发了员工对于公司稳定性的质疑。尽管徐立试图通过组织架构的调整来转移市场的注意力,但员工们仍然对公司的盈利能力和业务前景表示担忧。
有内部人士透露,商汤的“1”部分主要依赖于AI算力租赁业务,即卖卡业务,而“X”部分则涵盖了诸多传统AI等亏损业务。如果这些业务的盈利状况得不到改善,未来仍有可能面临裁撤的风险。因此,组织架构的调整更像是一种权宜之计,而非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商汤此次的组织架构调整与阿里巴巴去年启动的“1+6+N”组织变革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阿里巴巴通过拆分业务集团和业务公司,实行各业务独立运营和自负盈亏,旨在激发各业务板块的活力。然而,这一变革在阿里巴巴内部也并非一片叫好,部分员工认为这种拆分反而增加了内部沟通和协调的成本。
事实上,商汤近年来在组织架构和业务布局上一直动作频频。早在2023年,商汤就已将原有的四个业务板块重组为生成式AI、传统AI和智能汽车三大板块,试图以更聚焦的方式应对市场挑战。然而,从最新的财报数据来看,尽管生成式AI业务增长迅速,但传统AI业务却持续收缩,显示出公司在业务转型中的阵痛。
在商汤十周年的全员信中,徐立曾强调,在生成式大模型AI 2.0时代,模型生产的成本主要在于算力资源的投入,这被部分员工解读为裁员的潜台词。确实,商汤在研发上的投入一直居高不下,但连年亏损的根源不仅在于巨额的研发成本,更在于其业务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标准化。
面对这些挑战,商汤试图通过组织架构的调整和业务板块的重新布局来寻找突破口。然而,从阿里巴巴的变革经验来看,形式上的变化并不足以解决根本问题。商汤需要向内求,通过技术创新和业务模式的优化来真正提升核心竞争力。
在资金方面,商汤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为了筹集资金,商汤在短短半年内两次进行配股融资,总金额超过40亿港元。这些资金能否在新架构调整后实现有效造血,仍是一个未知数。但无论如何,至少短期内,商汤暂时缓解了资金紧张的局面。
对于商汤来说,未来的路仍然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但正如一位员工所说:“又有饭吃了,兄弟们。”在困境中寻找希望,或许正是商汤当前最真实的写照。
尽管外界对于商汤的未来持不同看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AI行业这片竞争激烈的红海中,只有不断创新和突破,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商汤能否通过此次组织架构的调整和业务板块的重新布局实现华丽转身,让我们拭目以待。
同时,商汤也需要认识到,技术迭代和市场竞争是永无止境的。只有不断适应市场变化,优化业务布局,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在AI 2.0时代,商汤需要更加注重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的落地,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赢得市场的认可和用户的信任。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