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夜的宁静中,一颗小行星悄然造访地球,于西伯利亚上空划破了夜空的寂静。这次太空来客的出现并非突如其来,而是人类科技提前预警的结果,标志着人类第11次成功预测小行星撞击事件。
此次预警行动中,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利用多台望远镜,跨越多个站点,对这颗直径大约在0.75至1米之间的小行星进行了紧密追踪。从12月3日晚间19时49分起,直至23时33分,天文台的望远镜们持续工作,最终捕捉到了撞击前42分钟的珍贵图像。
紫金山天文台的助理工程师徐智坚表示,此次小行星的撞击点位于西伯利亚,正值我国夜晚时段,为观测提供了有利条件。他提到,在美国夏威夷之后的观测存在空白,因为中间是广阔的太平洋,缺乏观测站。而我国各个天文台的观测结果,在此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填补了这一观测空白。
小行星撞击地球,无疑是一个令人担忧的话题。那么,这样的撞击会带来哪些危害?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徐智坚工程师给出了专业解答。他提到,如果小行星的直径达到1公里,可能会引发全球性的灾难;而直径140米左右的小行星,则可能对某一区域造成毁灭性打击;即便是直径50米的小行星,也可能对局部地区产生严重影响。
面对这样的潜在威胁,徐智坚表示,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防范。首先,通过望远镜的日常巡天编目,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小天体的数量和分布。对于近地小行星,我们可以利用大口径、大视场的望远镜,在它们靠近地球的前几天或前几周发现它们,从而为我们提供足够的时间来应对。这样的预警和监测体系,无疑为地球的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