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中,一群来自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年轻学子,正以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属于中国的深空探测新篇章。近日,《中国教育报》深入报道了这支名为“道行星迹”的学生团队,他们的故事令人振奋。
面对小行星数据加工领域的复杂挑战,道行星迹团队没有退缩,而是勇往直前。他们立足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成功研发出三项核心技术:多源数据融合与多参数精密定轨技术、复杂立体摄影测量与三维重建技术,以及改进DFT与GPU加速重力场反演技术。这些技术的突破,不仅打破了西方的技术封锁,更推动我国深空探测领域实现了自立自强。
在今年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道行星迹团队凭借项目“小行星轨道和形状探测关键技术的开拓者”,一举夺得高教主赛道本科生创意组全国金奖,并成功入选大学生创新成果展。该项目由鄢建国等教师悉心指导,卢润松等同学积极参与,他们的努力与才华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星空依旧浩瀚,我们的责任重大。”道行星迹团队负责人卢润松感慨地说,“未来,我们将继续追求更精确的轨道算法,不负众望。”
卢润松与团队的结缘,始于儿时对星空的无限向往。在宁夏的夜空下,璀璨的星辰激发了他对宇宙的好奇与憧憬。而中国成功发射嫦娥一号,更是点燃了他深空探测的梦想。进入武汉大学后,他得益于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对本科生科研的重视,有幸加入鄢建国教授的团队,深入学习定轨知识,并在大一就绘制出了小行星轨道图。
在武汉大学,卢润松还遇到了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志同道合的同学,他们共同组成了道行星迹团队。在鄢建国的指导下,他们致力于将理论上的误差计算转化为实际的航天任务应用,并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道行星迹团队的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备赛期间,他们曾面临算法精度不足等重重困难,但正是这些挑战磨砺了他们的意志,教会了他们科研的艰辛与不易。而武汉大学团委组建的科创竞赛教练团和创新创业教练团,则成为了他们备赛道路上的重要支撑。
在武汉大学宽松的氛围和自由学风的影响下,道行星迹团队成员们不仅具备了深空探测的专业技术能力,还兼修了经济、管理等多方面知识,为他们的创新创业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们与业内领先的航天科技企业、研究机构紧密合作,将科研成果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助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道行星迹团队对小行星的深入探索,不仅推动了小行星资源勘探和深空探索的发展进程,更有望成为未来太空产业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他们的研究成果将为航天器制造、发射服务、数据处理和太空观测等相关产业带来蓬勃发展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