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的历史长河中,1933年的那场叠溪大地震及其引发的连锁灾难,至今仍是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这场里氏7.5级的强震,不仅让叠溪镇瞬间消失于地表,更在岷江上游形成了多个堰塞湖,为后续的灾难埋下了伏笔。
地震前夕,茂县百姓正饱受干旱之苦,他们寄希望于城隍老爷的庇佑,举行了一场民俗仪式。然而,仪式结束后不久,地下的一声巨响,伴随着天崩地裂,叠溪镇连同周边21个羌寨一同被山体吞噬,万余人命丧于此。
地震导致的岷江断流与堰塞湖的形成,为后续的洪灾埋下了伏笔。一个多月后,连续降雨使得堰塞湖水位不断上涨,最终在10月9日晚,堰塞湖溃坝,洪水如猛兽般倾泻而下,沿途的茂县、汶川、威州等地遭受重创,无数生命在睡梦中被洪水吞噬。
在这场灾难中,都江堰的古老智慧再次发挥了作用,它成功地将洪水的势头化解,保护了川西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然而,即便如此,灌县等地仍遭受了严重损失,大街小巷堆积着尸体和杂物,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恶臭。
汹涌的山洪
灾后,关于“走蛟”的传说在民间流传开来,人们纷纷猜测洪水中出现的巨兽是否为蛟龙。然而,经过茂县负责人张雪岩的分析,这些传说很可能是以讹传讹的结果。他指出,洪水中的红光很可能是被冲到河心的房屋中的油灯所发出的,而非所谓的“龙眼睛”。
“走蛟”想象图
1933年的叠溪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洪灾,给四川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然而,这场灾难也促使新中国成立后更加重视地震后的防灾减灾工作,以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灾后红十字会在灌县城外拍的照片
“走蛟”想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