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州银行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人事变动,引发了市场对其背后原因的广泛猜测。这些变动是否与广州银行近年来的业绩表现不佳有关?或是为了应对其IPO进程中的挑战?
广州银行IPO之路坎坷。今年11月25日,广东监管局批准了广州银行三位新董事的任职资格,包括独立董事徐蓓蓓及股东董事马智彬和汪震东。值得注意的是,一周前,该行原董事长丘斌因组织安排辞去了所有相关职务,由李大龙接任。李大龙此前在农业银行有丰富的管理经验,此次“换帅”意味着他将面临推动IPO、改善资产质量和提升盈利能力的艰巨任务。
广州银行的IPO之路可谓一波三折。自2020年首次提交上市申请以来,其IPO进程多次中止。今年3月,因IPO申请文件中的财务资料过期,广州银行的IPO审核首次被中止;6月重新提交材料后恢复审核,但8月又因负责IPO项目的会计师事务所被暂停从事证券服务业务6个月,IPO审核再次中止;9月30日,因申请文件中记录的财务资料已过有效期,IPO年内第三次被按下“暂停键”。
广州银行作为一线城市中尚未上市的城商行,自1996年成立以来,上市之路已历经15年之久。尽管近年来规模持续扩张,但经营业绩却陷入瓶颈。根据企查查数据显示,2024年三季度报显示,广州银行资产总额为8320.83亿元,较年初增长微乎其微;负债总额为7755.32亿元,略有下降。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仅为107.63亿元,同比下降12.54%。而2023年全年营业收入为160.03亿元,同比下降6.71%;净利润为30.17亿元,连续三年下降。
广州银行在信息披露方面的不足也可能影响其IPO进程。与省内其他三家排队IPO的银行相比,广州银行在三季度报中未披露详细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仅披露了营业收入,未提及净利润。这种不完整的信息披露可能影响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对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准确评估。
除了财务资料更新和经营业绩的挑战,广州银行在资产质量管控方面也面临考验。根据此前数据,广州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23年末不良率为2.05%,远高于A股上市城商行的平均不良率,也高于省内其他排队IPO的银行。个人贷款不良率更是高达3.39%,其中信用卡贷款不良率最高,达到4.88%。
广州银行在投资资产方面也持有与房地产业相关的资产,涉及金额较大,且部分投资已出现风险。在风险抵补能力上,广州银行的拨备覆盖率虽然有所增长,但整体水平仍然较低,远低于同业银行的平均水平。
在内控管理方面,广州银行也存在问题。今年以来,该行及相关负责人已多次收到金融监管局的罚单,罚金总额高达数百万元。同时,该行还面临多起重大诉讼和仲裁案件,涉及金额巨大,部分案件已计提大量资产损失准备。
在经营风险方面,广州银行招股书显示,截至2023年末,该行及分支机构涉及多起未终结的重大诉讼和仲裁案件,其中不乏金融借款纠纷。其中,涉及本金最大的一笔是与深圳深业物流集团相关的案件,本金高达25.99亿元。然而,在招股书中,广州银行竟将这笔债务划分为“正常类”贷款,仅计提了部分资产损失准备,这一做法令人费解。
广州银行在IPO进程中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包括经营业绩不佳、信息披露不完整、资产质量管控不力以及内控管理问题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该行的市场声誉和投资者信心,也对其IPO进程构成了严峻考验。
广州银行若想在IPO之路上取得成功,必须正视并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改善经营业绩、加强信息披露、提升资产质量管控能力和完善内控管理机制等措施,逐步树立市场信心,为IPO进程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