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股市场再度引发关注,沪指成功收复4000点整数关口,这也是年内第二次收盘站上这一重要点位。作为A股市场的重要心理关口,4000点不仅承载着投资者的期待,更蕴含着多重市场意义。
从技术层面看,4000点附近是2007年6124点与2015年5178点两大历史高点形成的趋势线位置。若市场能持续站稳该点位,或意味着A股将突破长期震荡格局,开启新的上行空间。与此同时,过去十多年间,A股在3000点至4000点区间积累了大量筹码,形成密集交易区。一旦有效突破,这一区域将转化为强支撑位,为市场后续上行提供坚实基础。
与欧美成熟市场相比,A股当前估值仍具吸引力。尽管指数已突破4000点,但全市场市盈率与市净率水平仍低于欧美主要股指。数据显示,截至最新统计,沪市整体市盈率约16.41倍,主板市盈率更低至14.90倍,而科创板因成长性因素估值较高,达67.53倍。这种结构性差异反映出A股市场仍存在估值修复空间。
回顾历史数据,同样在4000点附近,市场估值结构已发生显著变化。2007年突破时,沪市市盈率约40倍,市净率3.92倍;2015年再次突破时,市盈率降至18倍,市净率2倍;而2025年最新数据显示,市盈率约17倍,市净率进一步降至1.53倍。市净率的大幅下降,表明上市公司资产质量显著提升,市场整体风险偏好趋于理性。
市场扩容是影响估值数据的重要因素。随着上市公司数量增加,指数编制范围扩大,传统估值指标的参考价值需结合结构性特征分析。例如,当前沪市主板与科创板的估值分化,正是市场成熟度提升的表现。从资产质量角度观察,2025年A股市场整体质量已明显优于2015年水平。
展望后市,4000点之后能否挑战5000点成为市场焦点。从估值角度看,当前沪市平均市盈率接近17倍,虽处于合理区间但难言低估。若2026年上市公司盈利增速持续改善,在指数横盘整理的情况下,估值有望回落至15-16倍的更安全区域。与美股相比,当前标普500指数平均估值超过30倍,若其高估值状态延续,A股估值提升至20倍以上并非不可能。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沪指重返4000点主要源于估值修复需求,但冲击5000点需要双重动力:一是全市场盈利能力实质性提升,二是估值溢价水平显著扩大。单纯依靠资金推动或杠杆效应拉升指数,可能重蹈2015年下半年覆辙。从市场健康发展角度考虑,通过盈利增长带动估值合理提升,进而推动指数稳步上行,才是更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