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缩量时代寻增长:从分众市场破局,新抓手、新组织、新考核如何发力?

   时间:2025-10-30 18:03:18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快消品行业,一个新名词——“缩量时代”正逐渐成为从业者讨论的焦点。这一概念最初由一位行业观察者在社群交流中提出,因其精准概括了当前市场的特征,迅速在业内流传开来。然而,这一术语背后所隐含的消极意味,也引发了部分人士的担忧:在“缩量”的语境下,增长乏力似乎被合理化,甚至成为某些企业逃避变革的借口。

但近期的一线市场调研带来了积极信号:尽管整体市场呈现收缩态势,结构性增长机会依然存在,甚至为行业开辟了新的发展路径。这一发现颠覆了传统认知,揭示出缩量背景下隐藏的机遇。回顾行业发展历程,2013年前,快消品市场处于高速增长期,大众消费品因其广泛的受众基础和全渠道覆盖特性,成为增长的核心引擎。以可口可乐为代表的头部品牌,正是通过深度分销模式实现了市场扩张,铺货率成为衡量成功的关键指标。

2013年至2020年间,市场虽已进入缩量阶段,但头部品牌凭借规模优势,通过压货、堆头陈列等手段挤压中小品牌生存空间,导致后者或退出市场或转战线上。这一过程加剧了行业内卷,从“大吃小”的竞争演变为头部品牌间的零和博弈。然而,近两年市场出现新变化:行业整体规模未降,但头部品牌份额下滑,暗示着新兴增长领域的崛起。

调研数据显示,分众市场正成为新的增长极。这些产品未被头部品牌纳入战略视野,却凭借精准定位和细分需求满足,实现了快速发展。例如,啤酒五巨头市场份额收缩的同时,精酿啤酒品类年销售额突破20亿元;乳制品双雄遇冷之际,新供应链渠道异军突起;方便面市场萎缩,但螺蛳粉、自热火锅等速食品类涌现出多个十亿级品牌。分众市场的崛起,不仅填补了大众市场收缩带来的空白,更推动了行业细分逻辑的重构——从传统的“一线/二线/三线”或“高端/中端/低端”划分,转向“大众/分众/小众”的新框架。

面对分众市场的崛起,传统深度分销模式遭遇挑战。该模式以高铺货率为目标,通过业务员巡访、打卡等手段确保终端覆盖率,但这一逻辑在分众市场失效。分众产品的核心在于“精准铺货”而非“广泛铺货”,其成功依赖于高势能渠道与场景的构建。高势能渠道包括商超调改店、零食集合店、品牌旗舰店等,这些渠道通过强势零售品牌背书,即使产品知名度有限,也能实现热销。例如,商超调改店采用“宽类窄品”策略,为分众产品提供了定制化展示空间;零食集合店通过总部统一采购,实现全国门店同步铺货,省去了传统分销的繁琐流程。

高势能场景的作用更为关键。尽管仅占消费场景的1%,但其能激活9%的势能场景,并带动90%的动能场景。当高势能渠道与场景被激活,线下铺货难度大幅降低,产品只需精准匹配渠道需求,即可通过C端拉动实现自然动销。这一转变要求企业重新设计组织架构。传统市场部与销售部的分工模式已无法适应新需求:大众媒体衰落导致品牌部职能弱化,深度分销失效使销售部面临裁员压力。分众市场的运营需要专门的高势能渠道团队,以及融合场景运营、传播与分销的新组织形态。

以名仁苏打水为例,其构建的“铁三角”组织包含场景专员、传播官与城市经理,分别负责高势能场景运营、同城传播与分销管理。这种架构突破了传统2B组织的局限,通过场景营销实现bC一体化——既激活B端分销,又运营C端需求。核心动作包括选择可介入、强传播的高势能场景,通过交互体验共创价值,挖掘并激活KOC(关键意见消费者),进而通过溢出效应带动更多场景。KPI考核体系也随之调整,从深度分销时代的标准化指标,转向阶段性、动作导向的考核模式,以激励员工聚焦核心行为。

市场环境的剧变,迫使企业抛弃旧有模式。互联网取代大众媒体,传播逻辑发生根本转变;分众市场崛起,目标用户与增长点同步迁移。新增长领域、新运营抓手、新核心动作与新考核体系,成为企业适应变革的必然选择。正如行业进化所揭示的:无法适应环境变化者,终将被淘汰。这场变革不仅是模式的迭代,更是行业代际的更替——旧秩序的守护者退场,新规则的缔造者登台,历史的车轮从未停歇。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