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终端市场动销持续疲软,葡萄酒进口商的成本控制压力与日俱增。面对需求收缩与资金周转难题,行业普遍转向“轻资产”运营模式,“拼柜”这一传统合作方式再度成为焦点。据业内人士透露,今年秋季糖酒会上,多家进口商明确表示将重启拼柜策略,以降低运营成本。
传统拼柜模式正经历显著变化。当前参与拼柜的葡萄酒单价普遍提升至2欧元以上,中高端产品成为主流。更值得关注的是,跨行业资源整合趋势显现——部分进口商开始与珠宝、食品等非酒类企业共享货柜空间,通过渠道互补开辟新市场。这种变化既反映了采购量缩减的现实,也体现了进口商规避库存风险的策略调整。
南京进口商张铭透露,其公司已从过去单次进口1-2个整柜,转为仅拼装数个托盘货物。“现在大家都在组建拼柜群,甚至跨行业找资源,核心目标就是摊薄物流成本。”他指出,当前拼柜以中端产品为主,这类产品走量稳定,分摊成本效果显著。更重要的是,拼柜模式使中小酒商摆脱了库存束缚,获得了更灵活的运营空间。
深圳进口商庄良辉的实践印证了这一趋势。他表示,公司订单量已控制在数个托盘以内,单独发整柜成本过高。“拼柜不仅能省运费,还能避免压货。我们曾与珠宝企业合作,通过彼此渠道实现联动销售。”这种跨行业合作模式,正在成为部分进口商突破市场瓶颈的新路径。
供应链端的变革更为明显。融汇APUS云仓负责人马新途观察到,当前进口商普遍减少整柜采购,转而采用“小批量、多批次”的拼柜模式,甚至直接在保税仓提货。“这既说明采购量下降,也反映出进口商不愿压货的心态。”他特别指出,2欧元以下的低价葡萄酒仍以整柜进口为主,中高档产品则是拼柜的主力军。
昆明高尔特经贸的涂名栩则提供了另一种视角:“我们虽未与其他进口商拼柜,但会将2-3个酒庄的酒拼入同一货柜。”这种变通方式显示,拼柜概念正在向更灵活的方向延伸。业内普遍认为,当前进口商的下单策略已转向谨慎化与碎片化,拼柜不仅是成本工具,更成为重要的风险管理手段。
然而,拼柜模式的复兴并非没有代价。山东进口商孙明辉指出,拼柜涉及拼箱管理费、装卸费等多项额外成本,不同货主的货物差异易引发结算争议。“若未提前明确责任标准,纠纷在所难免。”这种复杂性在货物价值、重量差异较大时尤为突出。
厦门进口商张争从实操角度提出警示:“货量超过400箱时,整柜运输反而更划算。”他解释,整柜可节省分拨费和清关费,虽海运费稍高,但综合成本更低。更棘手的是质量责任划分问题,“若混装多种品牌,到货后发现数量或质量不符,责任认定往往陷入困境”。
报关环节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深圳某报关公司工作人员透露,拼柜中只要一票货物单证有问题,整个集装箱的放行就会被暂停。“海关需确保整柜文件完整,任何纰漏都会影响出运。”这种“一损俱损”的特性,使部分进口商对拼柜持谨慎态度。
物流统筹能力成为拼柜模式的关键变量。相比整柜运输,拼柜需承运方精准匹配货物类型、体积、重量、装运港等多重条件。若物流公司资源有限,货物配载周期可能延长,甚至导致延误。对于时间敏感型进口商而言,这无疑增加了新的运营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