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广袤的草原边缘,有一座以钢铁与稀土闻名的城市——包头。这里不仅坐拥全球最大的稀土储量,更孕育出一条完整的稀土产业链,而这一切的转折点,离不开一位科学家的智慧与坚守。他,就是被誉为“中国稀土之父”的徐光宪院士。
稀土,被誉为“工业维生素”,其声光电磁特性使其成为现代工业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然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稀土分离技术仍是横亘在全球科学家面前的难题。包头白云鄂博矿中,多种稀土元素如混杂的珍珠般共生,分离难度极大。彼时,我国虽坐拥丰富的稀土矿藏,却因技术滞后,只能以极低的价格将矿物出售给国外,再以数倍的价格购回精制品。这种“贱卖原料、贵买成品”的困境,深深刺痛着中国科学家的心。
转折发生在徐光宪院士提出“串级萃取理论”之后。这一理论如同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将复杂的稀土分离工艺简化为可操作的工业流程。1974年,徐光宪带着团队奔赴包钢三厂,在简陋的厂房里,他们日夜奋战,反复调试萃取参数。实验室的灯光常常亮至深夜,试管中溶液颜色的细微变化,记录着他们向科学高峰攀登的足迹。最终,理论在实践中结出硕果——我国第一条稀土工业生产线在包钢建成,分离纯度与效率跃居世界前列。包头,这座曾经默默无闻的工业城市,就此成为全球稀土产业的“破冰者”。
“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包钢冶炼分厂房顶的这句标语,至今仍彰显着这座城市的底气。而这份底气的背后,是徐光宪院士用智慧与汗水铸就的科技丰碑。他的理论不仅解决了稀土分离的难题,更像一把“金钥匙”,为选矿尾矿处理、资源综合利用开辟了新路径。以白云鄂博矿为例,通过串级萃取技术,尾矿中残留的铁、稀土、钍等资源得以全面回收,稀土回收率达86%,铁的总回收率(含原矿选铁)高达90%。这一成果,被业内专家誉为“世界领先的选矿技术”。
科学的火种,在包头代代相传。包头稀土研究院原院长马鹏起,曾与徐光宪多次促膝长谈,从理论细节到实践难点,两人的探讨为稀土产业的持续突破注入动力。马鹏起团队沿着徐光宪开辟的道路,用一组组精准的实验数据验证理论、完善工艺。2012年,徐光宪为马鹏起的《稀土报告文集》作序,他在序言中写道:“马鹏起同志年近古稀,仍念念不忘为包头的钢铁和稀土工业做出贡献。他以选矿工作者熟悉的语言,创建串级选矿理论,用七八年时间研究综合利用选矿工艺,取得了世界领先的结果。”
如今,包头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稀土之都”。从新能源汽车的永磁电机,到航天航空的精密材料,这里的稀土产品渗透到现代工业的方方面面。在包头博物馆,徐光宪的事迹与稀土标本一同陈列,向每一位参观者讲述科学与产业交融的故事;在包钢博物馆,他的展柜前总有人驻足,对这位中国稀土之父表达无限敬意;在内蒙古科技大学的课堂上,他的精神激励着新一代学子投身稀土事业。
徐光宪院士虽已远去,但他留下的串级萃取理论,如同照亮稀土产业的永恒之光。他与包头的这段科学情缘,早已化作这座城市的精神财富。当世界聚焦包头稀土的辉煌时,人们总会想起那位伏案钻研、躬身实践的科学家——他用一生的坚守告诉我们,真正的科学力量,不仅能破解技术难题,更能滋养一方产业,照亮一个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