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松延动力姜哲源:以“摔倒”为阶,铺就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稳健之路

   时间:2025-10-27 09:03:54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出来混,最重要的是先出来。”当被问及创业历程中最正确的决定时,松延动力创始人姜哲源用这句略带幽默的话回应。这位从清华大学博士阶段辍学的创业者,正带领团队在机器人赛道掀起一场“静默革命”。从实验室到产业界,从学生军到行业明星,姜哲源的创业轨迹折射出中国科技企业崛起的独特路径。

2019年至2022年,硬件革命、算法突破与大模型崛起的三重浪潮,让姜哲源嗅到了产业变革的气息。“当所有人都不看好时,你必须做出超预期的成果;当获得认可后,就要快速构建商业化能力。”这种对产业节奏的精准把握,源于他在清华实验室的深厚积淀。2022年参观多家机器人企业后,他发现学术研究的效率远不及产业实践,这个认知成为他辍学创业的关键推手。

创业初期,这支由学生组成的团队面临双重挑战:既要证明技术可行性,又要打破投资人对“学生军”的刻板印象。2023年,当主流投资机构热衷追逐“明星团队”时,松延动力选择用硬实力说话——他们用6个月时间造出机器人原型机,这个超越市场预期的Demo,成为敲开资本大门的第一块砖。“创新不是靠PPT,而是靠能跑的机器。”姜哲源的务实作风,让团队在融资寒冬中逆势突围。

2025年全球首届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上,松延动力的机器人以亚军身份“出圈”,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个闪耀时刻背后藏着多次“头掉了”“断联了”的尴尬瞬间。面对失败,姜哲源却展现出异乎寻常的兴奋:“每次摔倒都是珍贵的礼物。”这种“庆祝失败”的企业文化,源自他对创新的深刻理解——在昌平研发基地,机器人每隔5分钟就要经历一次“暴力测试”,工程师们故意制造各种故障场景,只为捕捉那个让产品蜕变的临界点。

“稳定性是客户给我们的最高评价。”姜哲源透露,马拉松赛事中的多次意外,反而让团队发现了电机扭矩、关节转速等关键参数的优化空间。这种从失败中淬炼出的技术洞察,正转化为产品竞争力。目前,松延动力的测试机器人每天要完成上千次动作循环,故障率较初代产品下降了87%。

商业化进程正在加速。在教育领域,松延动力与清华附中合作打造标杆案例;在文旅场景,他们的机器人已参与多场大型演出。姜哲源的商业哲学清晰而务实:“先树标杆,再批量复制。”据测算,随着场景渗透率提升,公司有望在2026年实现现金流转正。但这位创业者保持着清醒认知:“2026年将是行业百团大战的起点,泛化能力和安全性仍是规模化落地的最大障碍。”

面对即将到来的2025量产元年,姜哲源的布局环环相扣:2025年推出全尺寸运动机器人,2026年完善产品线,2027年切入养老、厨房等新场景。在昌平研发基地,不同形态的机器人正在进行最后调试,这些覆盖从30厘米到180厘米全尺寸的产品,将构成松延动力攻占市场的“机甲军团”。“谨慎而乐观”,姜哲源用这五个字定义公司的未来,正如他办公室里那句标语:“真正的创新,始于对失败的坦然拥抱。”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