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刚结束,‘双十一’的预售信息就铺天盖地而来。”社交平台上,一位网友这样感慨。近年来,“双十一”购物节的启动时间不断提前,各大电商平台的促销周期显著延长,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
今年,京东于10月9日率先开启“双十一”活动,较去年提前了5天;抖音则将促销周期拉长至57天,与中秋大促无缝衔接;天猫的促销周期也达到31天,于10月15日正式启动。这些变化背后,折射出电商平台在竞争环境下的策略调整。
消费者心态的转变是推动“双十一”周期延长的重要因素。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李鸣涛指出,近年来,消费者对“双十一”的态度逐渐趋于理性,不再将大量购物需求集中在单日释放。复杂的促销规则、漫长的预售等待以及物流压力,都让部分消费者对大促活动失去热情。
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主任陈端进一步分析,消费者对营销刺激的敏感度下降,购买欲望的阈值提高,促使电商平台从单纯比拼价格转向综合服务能力的竞争。为此,平台通过延长促销周期、优化消费体验来吸引用户。
2025年“双十一”期间,电商平台简化了优惠规则,将“官方直降”“一件立减”等标签置于界面显眼位置。同时,平台与即时零售联动,满足消费者“即时享有”的需求。例如,淘宝闪购首次参与“双十一”,推出外卖五折活动,并将更多品类接入“小时达”“半日达”服务。
技术手段的应用也成为提升消费体验的关键。淘宝在搜索栏右侧设置“AI万能搜”,根据用户检索历史和购物偏好生成专属购物清单;京东则在App16.0版本中推出“爱购”智能搜索推荐功能,用户通过语音描述需求即可精准匹配商品。李鸣涛认为,AI工具的普及将进一步降低消费者的选择成本,提高购物效率。
促销周期的延长对商家的影响呈现分化。对于头部商家而言,更长的促销周期意味着库存周转率提升,履约压力降低。某家电品牌负责人表示,今年通过预售按单备货,库存管理更加高效。然而,中小商家却面临流量成本上升和平台规则的双重压力。
奢侈品买手店米亚的主理人MIA坦言,参与“双十一”的效果逐年减弱。她指出,购物节竞争激烈,消费者被多渠道分散,活动效果趋于平淡。同时,平台流量费用上涨,获客成本增加,部分小商家因难以承担而退出竞争。
女装品牌TURNSIGNAL旗舰店主理人林亚央表示,参与“双十一”主要是为了获取平台流量,否则会被边缘化。她尝试通过分段运营和分阶段推新品来提升触达率,但仍对大促的实际效果存疑。
物流压力的减轻是促销周期延长的另一积极影响。早年“双十一”因单日订单暴增导致的“爆仓”和配送延迟问题已得到缓解。李鸣涛解释,订单峰值被分摊后,物流企业可以更合理地调配人力和运力,从而提升消费端的体验。
尽管电商促销活动日益频繁,但“双十一”仍是全年最重要的购物节。数据显示,2024年“双十一”期间,京东参与用户同比增长超两成,天猫成交总额显著提升,参与用户规模创下新高。这表明,即使在大促分散的背景下,“双十一”依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随着电商市场竞争加剧,“双十一”的前置成为平台争夺消费者注意力的必然选择。陈端指出,消费者注意力碎片化,不同业态的电商平台通过差异化工具切分用户时间,推高了获客成本。因此,平台需要通过延长促销周期来构建用户黏性。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认为,电商平台希望通过调整“双十一”时长来提升GMV和竞争优势。他进一步表示,“双十一”数据是平台吸引客户的重要招牌,未来平台将围绕数据优化策略,竞争将更加激烈。
“双十一”的转型也反映了电商生态从“单点爆发”向“持续运营”的转变。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当前平台竞争已从“拼低价”转向“拼生态”。谁能更好满足用户需求,搭建更完善的生态,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阿里巴巴中国电商事业群淘宝天猫市场部总经理暮珊曾公开表示,“双十一”不仅是促销活动,更是电商行业革新的风向标。AI应用、即时零售、大消费平台等创新,正在拓展电商的想象空间和价值边界。
经过17年的发展,“双十一”的意义已发生深刻变化。它不仅激发了社会对电商创新的关注,更成为一场年度“压力测试”,倒逼电商平台在物流供应链、配送体验等方面持续优化,推动电商生态在实战中实现微创新与系统进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