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指甲盖大小的螺丝钉,被密封在透明亚克力板中,静静陈列在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的办公室。这枚需要花费3美元从海外进口的零件,曾是二十年前中国激光产业被“卡脖子”的缩影。如今,这家源自华中科技大学的科技企业,正以自主创新改写全球激光产业格局。
在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据全球七成的背后,华工科技以超过90%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为几乎所有本土车企提供激光焊接设备。其自主研发的智能装备已累计服务4500万辆下线汽车,不仅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更迫使国际同类产品价格下降超40%。但这家企业的雄心远不止于此——其激光焊接设备以43秒完成整车的速度刷新世界纪录,第五代三维五轴激光切割机使中国跻身全球第四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
激光技术作为现代制造业的“手术刀”,在华工科技手中展现出惊人能量。从0.01毫米的电路板微孔加工到30毫米厚的船舶钢板切割,从新能源汽车的精密焊接到芯片制造的晶圆切割,这家企业的技术触角已延伸至20余个行业。在高端晶圆切割领域,其国产设备精度与效率超越日德同行,成功进入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核心供应链。
企业蜕变始于1999年马新强执掌帅印之时。面对校办企业转型的阵痛,这位34岁的掌门人以市场化改革破局:推动股改并登陆深交所,成为中国激光行业首家上市公司。上市首年即完成对澳大利亚FARLEY和LASERLAB的跨国并购,同步启动高性能激光切割机自主研发。2004年,中国首台国产高性能激光切割机在此诞生,标志着技术自主化的重要突破。
真正的考验出现在2015年。当新能源汽车激光焊接设备订单临近交付时,国外芯片供应商突然断供。面对客户每日数百万的停产损失,马新强拍板投入10亿元建立核心器件研发中心。历经五年攻关,高功率激光芯片实现92%良率,价格仅为进口产品的一半,不仅满足自用需求,更带动国内200余家激光企业降低成本。这种“技术反哺”模式,使中国激光设备芯片成本整体下降30%。
在光通信领域,华工科技的突破更具战略意义。其自主研发的100G光芯片历经三年试错终于量产,打破国外对AI服务器数据传输“卡口”的垄断。2025年上半年,光模块业务以124%的增速贡献近半营收,推动公司市值突破千亿大关。温度传感器领域同样表现抢眼,全球70%的市场份额使其成为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车的隐形冠军。
持续创新背后是惊人的研发投入。企业每年将不低于5%的营收用于研发,拥有2万平方米的研发基地,在海外设立3个研发中心,并与母校共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牵头制定50余项国家科技计划,斩获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更制定出中国激光行业首个国际标准。这些技术积淀使其产品出口80余国,在与国际巨头的竞争中不断撕开市场缺口。
从被国外工程师严防死守技术参数,到如今制定国际标准;从3美元进口一颗螺丝钉,到光芯片量产反哺全球产业链——华工科技的蜕变印证着中国科技企业的成长轨迹。当被问及发展秘诀时,马新强指着那枚被封存的螺丝钉说:“真正的超越,始于对技术封锁说不的勇气。”这种信念,正推动着中国激光产业从追赶者向引领者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