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股市场震荡加剧,科技板块波动明显,而具备防御属性的红利资产却逆势走强。数据显示,自9月下旬以来,农业银行股价连续多个交易日收涨,累计涨幅超过20%,创下历史新高。与此同时,港股内银股和煤炭板块也表现出较强的抗跌性,吸引资金持续流入。
稳健型投资者黄先生近期调整了资产配置,将80%的权益仓位转向红利基金,仅用1万元加仓红利低波产品。他表示,今年基金组合收益率已达10%,虽不及牛市中部分科技基金的涨幅,但低波动、高股息的特性更符合其长期持有逻辑。“不追求暴富,只希望资产稳定增值。”黄先生坦言,红利基金每年定期分红、成分股质量可靠的特点,让他感到安心。
市场表现印证了投资者的选择。10月以来,科创综指、科创50等科技板块指数下跌,电池、半导体等细分领域跌幅居前,拖累相关主题基金表现。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10月23日,上百只基金区间跌幅超过7%,其中富荣信息技术混合C下跌12.28%,多只量化、制造主题基金跌幅超10%。
相比之下,红利策略基金成为市场亮点。华泰柏瑞上证红利ETF、永赢中证红利低波ETF等产品同期收益均超5%,资金流向也发生逆转。以红利ETF(510880)为例,60日净流出超7亿元,但20日、5日、3日分别净流入6.25亿元、4.41亿元和2亿元,近20个交易日累计成交超135亿元。中信建投研报指出,当前红利指数资金流指标处于年度低位,估值修复潜力显著。
在资产配置上,黄先生采取“核心+卫星”策略:50%仓位投向行业分散的A股大盘红利基金,30%配置中小盘成长型红利产品,剩余20%布局港股恒生红利基金。他解释,港股红利板块估值更低、股息率更高,但20%的红利税限制了收益,近期发现通过QDII通道申购的港股红利基金税率仅10%,成为稀缺投资标的。
港股红利资产的吸引力不仅体现在个人投资者层面。银河证券研报显示,近12个月港股通高股息指数股息率超6%,恒生港股通高股息低波动指数达6.15%,均高于A股中证红利指数的4.58%。自2024年“9·24”行情以来,恒生港股通高股息低波动全收益指数累计涨幅42.93%,远超A股同类指数。
券商投资顾问建议,稳健型投资者可将A股红利基金作为核心配置,港股红利基金作为补充,以平衡收益与风险。她指出,红利指数成分股中央国企权重较高,在震荡市中防守优势明显,而银行板块的支撑作用也不可忽视。
香港市场同样掀起红利投资热潮。港交所ETF峰会数据显示,近期香港本土红利策略ETF资金流入激增,7只年化股息率约7%的ETF累计吸金140亿港元,占香港ETF市场总流入的37%。恒生投资管理首席执行官Rosita Lee表示,这类产品通常按月派息,满足投资者稳定现金流需求。
招商证券国际全球市场主管Patrick Shum认为,红利ETF受欢迎的核心原因在于风险分散。不同发行方推出的产品覆盖全球市场,包括英国、欧洲、美国等区域指数,为投资者提供多元化收益渠道。一种结合备兑看涨期权的ETF产品逐渐增多,这类产品在市场震荡时可通过权利金获得稳定收益,若基金本身分红较高,则能实现双重获利。
不过,机构人士提醒,备兑看涨期权ETF在市场大幅上涨时可能跑输直接持股,下跌时虽能部分对冲风险,但仍无法完全抵消损失。Patrick Shum建议,投资者选择红利类ETF时应关注三点:分红频率是否匹配现金流需求、底层资产质量是否可靠、运营便利性是否达标。他强调,在利率波动环境下,红利ETF的灵活性和成本优势将更加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