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多家银行对通知存款业务作出调整,引发市场关注。贵州务川农商银行日前发布公告称,自10月17日起取消通知存款产品的自动转存功能,客户办理支取前需提前一天或七天通过网点或电子渠道登记预约信息。这一举措并非个例,据不完全统计,仅贵州省内就有赤水农信联社、万山长征村镇银行、榕江农信联社等十余家中小金融机构跟进类似调整,涉及银行类型涵盖农商行、村镇银行及农信联社。
北京银行也于9月底在官网发布公告,宣布自2025年10月1日起,新办理的单位通知存款将挂钩该行挂牌利率,存续期内如遇利率调整将自动分段计息。这一调整与贵州省内银行的做法形成呼应,均指向通知存款利率结构的优化。汉口银行等地方银行年内也发布公告,将特色储蓄存款产品的转存规则从“本息到期不自动转存”调整为“到期本息按转存日利率自动转存”。
业内人士指出,银行密集调整通知存款业务,主要源于监管部门对存款利率自律管理的强化。某券商银行业分析师表示,通知存款本质上是银行为吸引低风险客户设计的揽储工具,其自动转存功能曾因提供相对灵活的期限和较高利率而受到青睐。但随着监管遏制无序竞争,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已于去年下半年率先取消此类产品的自动转存功能,部分银行甚至直接下架智能通知存款产品。
尽管大行已先行调整,但地方中小银行因揽储压力,动作相对滞后。某上市城商行相关人士透露,该行去年已叫停智能通知存款业务,目前相关产品已全部下架。不过,部分存量产品可能因未到期而继续存续,到期后将自然终止。当前,中小银行在压缩高息存款的同时,仍需通过发行大额存单等方式缓解揽储压力,这可能导致部分高息产品在阶段性内“死灰复燃”。
从银行经营角度看,压缩高息存款产品有助于降低负债成本。今年以来,银行业息差压力持续扩大,进一步压缩高息存款成为必然选择。但分析师同时指出,高息存款的消失和定期存款利率下调,可能推动部分客户将资金转向银行理财、黄金投资等领域,客观上加速“存款搬家”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