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市场研究(CTR)最新发布的《2025年中国媒体市场发展趋势报告》指出,中国媒体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形成以“情绪共鸣深化”“社会共识重构”“全球文化联结”为核心的三大发展主线。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8月,短视频平台自然疗愈类内容播放量突破7000亿次,反内卷话题讨论量达270亿次,央视新闻通过热梗科普国防知识的内容单条点赞超百万,《黑神话:悟空》等文化产品更在海外引发热潮,这些现象共同勾勒出媒体角色转型的清晰脉络。
在个体情感需求层面,媒体已成为情绪经济的核心推动者。CTR数据显示,抖音、快手等平台的心灵疗愈内容播放量达7096.9亿次,“松弛感”“真诚才是必杀技”等心态调整类话题阅读量均超百亿,非遗文化相关内容曝光量达112.1亿次。媒体通过双重角色塑造情绪传播生态:一方面作为“情绪风向标”,央视新闻与雅迪合作的《何时》短片引发近4000万次微博话题阅读,总台《国家宝藏》带动文旅消费热潮;另一方面作为“验证实验室”,通过点赞、评论等数据量化情绪共鸣,如将“回答我,look in my eyes”热梗融入国防科普后收获百万点赞,vivo与央视新闻合作推出的《地球家书》短片则精准捕捉航天情怀。这种情绪连接正转化为消费动力,电子木鱼等数字产品因“赛博功德”话题热销,运动品牌通过“City Walk装备”满足城市归属感需求,海尔卡萨帝则以“非遗+科技”组合强化品牌文化定位。
面对碎片化传播带来的内容同质化问题,媒体正通过“再中心化”重建价值共识。路透社与哈佛大学联合报告显示,超半数用户对算法推荐内容不满,八成用户质疑AI新闻真实性,“无用信息”“虚假内容”成为主要痛点。2025年上半年,25-44岁高收入群体对CCTV-9等深度内容平台的收视率显著提升,企业则反映碎片化营销导致品牌形象分散,KOL推广信任度远低于普通广告。在此背景下,媒体通过“结构化”内容分类、“系列化”IP矩阵和“议题设置”能力重塑传播格局,如总台春晚机器人话题引发后续马拉松、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等系列活动,形成持续社会讨论。
在国际传播领域,媒体与中国品牌形成出海合力。2025年上半年中国出口总值达13万亿元,同比增长7.2%,同期超85个国际传播中心落地,2300余个国内媒体账号、260余家企业海外账号活跃于国际平台,其中64家企业粉丝量超百万,CGTN海外用户规模突破7亿。媒体探索出“本土化”与“在地化”双轨路径:前者通过《昭和米国物语》等跨文化游戏、中国超级工程纪录片等载体传递中国叙事;后者借助华为珊瑚保护项目等本地化合作,通过海外KOL自发分享积累人气。文化产品方面,《黑神话:悟空》引发全球游戏圈关注,《中国秦岭》纪录片触动自然爱好者,国漫IP“谷子”和名创优品的潮流设计则打破文化隔阂。
报告强调,未来媒体将承担三大新角色:作为情绪共鸣的“分析师”,将大众情感转化为商业价值;作为群体共识的“炼金师”,在碎片信息中提炼核心价值;作为文化联系的“翻译家”,促进中国与世界的深度对话。在这场变革中,媒体正从信息传递者升级为情绪、共识与文明的连接者,推动情绪传播更有温度、价值共识更有方向、文化交流更有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