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周年优惠大促销”的红色横幅在购物App首页格外醒目,田宇一边滑动屏幕一边回忆:十年前,她第一次听说“拼单”这个词时,内蒙古根河市的冬天正笼罩着这座全年封冻期超过200天的“中国冷极”。那时从县城到最近的主城区要开三小时车,买包洗衣粉都得算好时间,生怕被大雪困在路上。
2015年4G网络刚普及那会儿,田宇在综艺节目里看到有人用手机拼单买水果。“不用领券,不用加购物车,直接在微信里就能下单。”她试着拼了箱苹果,没想到四天后就送到了家门口。如今她的新家从洗碗布到冰箱全是从拼多多买的,连浴室的奶油色一体柜都是拼单来的。“以前觉得网购不靠谱,现在发现偏远地区也能享受包邮服务。”
在呼伦贝尔草原深处,白嘎丽玛的蒙古包民宿正迎来旺季。她掏出手机展示订单记录:GPS定位器、LED灯具、特色地板革……这些在县城买不到或价格翻倍的商品,现在最快三天就能送到。“去年敖包会那天,无人机拍下的照片里全是穿着新衣服的乡亲。”这位牧民笑着指向正在吃草的羊群,“现在给领头羊戴上GPS,再也不用骑马找羊了。”
电商西进的浪潮正在重塑中国乡村的消费图景。青海夏吾特村的公保加把小超市改造成“乡村CBD”,快递驿站的包裹量从每天十几个暴增到上百件。“以前老人买插排要花130元,现在拼多多30元包邮。”他翻着进货清单说,现在村里八成包裹都来自拼多多,连他自己都从平台进货拖鞋、雨伞。
四川凉山的美姑县曾因交通闭塞闻名,吉克古千记得十年前网购要等一周才能收货。2020年多多买菜进驻后,情况彻底改变。“现在鲈鱼、阳光玫瑰次日达,站里每天要送出上万个鸡蛋。”这位网格站负责人展示着订单数据,当地人火锅食材的采购成本从300元降到100元出头,“连70岁的老人都学会拼单买新鲜蔬菜了”。
在重庆山村,李春花当了三年“老人代购”。从电饭锅到电磁炉,她帮平均年龄60岁的村民拼过无数实惠好物。“老人们最看重两点:不能有邮费,质量要过硬。”现在她教会的老人自己下单,驿站里有时几个星期都没有退货。
海南的陈晨手机里存着近十年的拼单记录:职场时期的直发梳、女儿的启蒙绘本、二孩后的家庭果蔬……“像街边十元店又像百货商城,连孩子都知道买玩具要上拼多多。”她翻着2016年的首单记录说,那时拼个手机充电线还会失败,现在拼无人机当天就能发货。
数据见证着这场静默的变革:拼多多年活跃用户突破9亿,活跃商家超千万。从田间地头的农产品到工厂直供的日用品,产消直连的模式让西北高原能吃到鲜活螃蟹,西南山区能买到新鲜榴莲。当东北林区的性价比家电与东南沿海的潮流单品同时出现在购物车里,互联网消费已从“尝鲜”变为“日常”。
十年间,有人见证拼单从新鲜玩法变成生活必需,有人看着物流从一周达变成次日达,更多人发现曾经遥不可及的“包邮区”正在向自己靠近。在田宇的新家里,吊灯的光晕洒在拼单来的家具上,她轻轻转动着刚收到的拼单花瓶——这个动作里,藏着中国9亿消费者共同写就的消费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