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半年,永辉超市管理层迎来重要变动。2025年9月,公司正式任命王守诚为首席执行官,这位90后高管在履新后的首次公开亮相中,以“晚辈”姿态多次提及“东来哥”“国富哥”,展现出对行业前辈的尊重。在发布会上,他透露调改门店平均客流增长八成,稳定期盈利水平创近五年新高,同时强调调改是一场持续战,未来将围绕人、货、场三要素深化品质升级。
王守诚的职业生涯与永辉转型紧密交织。2017年,这位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生以管培生身份加入永辉,从CEO业务助理到省区人力资源总监,再到上海省区总经理,逐步积累起一线管理经验。2024年下半年,永辉启动战略转型,将学习胖东来模式作为核心路径,王守诚因主导调改小组工作而崭露头角。他的晋升被视为永辉深化改革的明确信号,但现实挑战远比理想复杂。
社交平台上,部分员工对调改后的工作强度表达不满。工作量翻倍、薪资增长有限、考核标准趋严等吐槽,与王守诚提出的“飞轮效应”——企业赋能员工、员工服务顾客、顾客反哺业绩——形成鲜明对比。这位新任CEO坦言,永辉曾因追求效率忽视员工幸福,为规模牺牲顾客体验,如今必须直面这些积弊。
从资本宠儿到业绩困境,永辉的转折始于2021年。当年股价累计下跌六成,营收增速连续三年为负,归母净利润累计亏损超80亿元。京东作为早期投资者,从2015年入股到2024年清仓,投资整体亏损超20亿元。2024年9月,名创优品控股的广东骏才国际以62.7亿元收购永辉29.4%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这场“豪赌”能否成功,取决于永辉的转型成效。
2025年上半年,永辉营收同比下降两成,净利润亏损2.4亿元,调改效果尚未在数据层面充分体现。新任CEO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扭转亏损局面。与此同时,公司门店数量从2023年末的1000家锐减至2025年6月末的552家,一年半时间几乎减半。这种“闭店+调改”的双线策略,虽有助于降本增效,但也带来租赁赔偿、商品出清等额外成本。
永辉的转型路径清晰指向胖东来模式,但执行层面充满挑战。胖东来的成功建立在超预期服务、高员工福利和严格品控三大支柱上,而永辉在复制过程中需平衡原有盈利模式。例如,胖东来生鲜损耗率仅0.3%,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但永辉若全面采用“裸价直采”,将压缩依赖通道费的利润空间。胖东来员工月薪达8000元,永辉虽上调薪资,但部分门店因加强考核导致员工实际获得感下降。
差异化竞争成为关键。行业分析师指出,商超市场已进入充分竞争阶段,单纯模仿易陷入同质化。永辉需在借鉴胖东来经验的基础上,探索适合自身的转型路径。例如,公司通过精简SKU、压缩供应商数量优化供应链,同时在线上业务、物流体系和品牌建设方面取得突破。
2025年上半年,永辉线上业务营收占比达18.3%,同比减亏3475万元。物流体系整合后,全国物流中心从30个减至18个,服务覆盖28个大区。品牌建设方面,公司完成系统化重构,调改店媒体传播量超28万条,全渠道曝光量突破16亿次。食品安全管控也取得进展,售后率较2024年下半年下降22.44%。
这些积极信号为永辉的转型注入信心,但挑战依然存在。如何控制闭店影响、平衡调改投入与短期业绩、适应全国消费差异,是王守诚必须解决的难题。名创优品作为母公司,也因永辉的持续亏损面临业绩压力,这场“马拉松式”调改已进入最考验耐力与精准度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