铀,这个核能发展的命脉,曾让中国长期处于国际舆论的“贫铀国”标签之下。进口依赖的困境,不仅制约着核电发展,更让国家能源安全悬于一线。然而,随着一系列突破性发现,中国正以自主创新的姿态,彻底改写全球铀资源格局。
湖南郴州711矿的故事,是中国铀矿开发的起点。1955年,航空放射性测量技术首次在这片土地上定位出铀矿,三年后正式开采。这座功勋矿的铀产品,为1964年中国首颗原子弹的爆炸提供了关键原料。但国际流行的“花岗岩成矿理论”却将中国铀矿勘探引入误区——澳大利亚奥林匹克坝矿床的成功经验,让全球地质界坚信“大铀矿必藏于花岗岩”。中国随后在新疆、内蒙古等地展开地毯式搜索,结果却仅发现零散小矿,国际原子能机构2009年的评估更给出一记重击:中国已探明铀储量仅17.4万吨,而当年需求已超万吨,八成以上依赖进口。
转机出现在鄂尔多斯盆地。2012年,地质队员在钻探油气时意外发现辐射异常。这个本为寻找化石能源的钻井,竟揭开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内蒙古大营地区,一座储量超5万吨的砂岩型铀矿横空出世。这一发现彻底颠覆了传统认知——铀并非只能存在于坚硬的花岗岩中,它更像一位“流浪者”,溶解于地下水,随油气迁移至砂岩地层。当富含铀的地下水遇到还原环境时,铀元素便会沉淀富集,而油气田下方的地层恰好具备这样的条件。
“煤铀共探”“油铀共探”的战略由此诞生。过去数十年,中国为寻找油气在各大盆地打了数万口钻井,积累了海量地质数据。这些曾被西方视为“废数据”的辐射异常记录,如今成了定位铀矿的“藏宝图”。地质工作者重新分析钻井日志,将干扰信号转化为有效线索,找矿效率大幅提升。评估显示,按此思路推进,中国铀资源潜力可能超过280万吨。
技术突破是理论落地的关键。伽马测井仪作为“地下探针”,能深入数千米钻井测量放射性强度;天空地深一体化三维探测技术则像给地球做“CT扫描”,从空中到地下构建立体模型,让深埋矿体无所遁形。2021年,中核集团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发现埋深1820米的工业级砂岩型铀矿,刷新世界纪录。开采环节同样创新,第三代酸法地浸采铀技术通过注入特制溶液,在地下直接萃取铀元素,既环保又高效,让低品位矿床得以经济开发。
一系列突破让中国铀资源版图彻底改写。大营铀矿之后,松辽、伊犁、二连等盆地接连传来喜讯:2018年,内蒙古通辽松辽盆地发现钱家店特大型铀矿,埋深仅二三百米;2021年,中国铀资源总量提升至33万吨;今年1月,自然资源部公布10个大型及以上铀矿床,与10个亿吨级油田、19个千亿方级气田形成“能源兄弟连”。新疆塔里木盆地更发现世界最深工业级砂岩型铀矿,中国北方从“百吨级小矿”零散分布,升级为“千吨级大矿基地”。国铀一号项目首批产品的产出,标志着产能的质的飞跃。
如今,中国铀储量已跻身世界前列,“贫铀国”的标签被彻底撕下。国内产量自给率显著提升,战略自主权牢牢掌握。从盲目追随国际理论到自主创新,中国不仅解决了能源安全问题,更独创了“盆地-砂岩-共探”的中国方案,为全球铀资源勘探提供了全新范本。这场资源战中,中国已从规则追随者转变为规则定义者,能源安全的压舱石,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