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前海联合基金近日迎来重大股权变动,上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通过证监会核准,正式受让该公司100%股权,成为其全资控股股东。与此同时,百联集团有限公司通过间接持股成为实际控制人。此次股权转让标志着这家成立近十年的基金公司正式纳入券商系版图。
公开资料显示,新疆前海联合基金成立于2015年8月,注册地位于深圳,注册资本2亿元。变更前股东结构呈现多元化特征:深圳市钜盛华持股30%,深圳粤商物流与深粤控股各持股25%,凯信恒持股20%。其中钜盛华持有的30%股权自2022年起多次现身司法拍卖平台,最终在今年2月被上海证券以3766万元竞得。
此次股权变更早有端倪。今年4月,该公司即向监管部门提交股东变更申请,经过5个月审核,证监会于9月正式批复上海证券成为主要股东。随着工商变更完成,这家中型基金公司正式完成从民营资本向国有券商的转型。
伴随股权结构调整,管理层同步焕新。具有二十年金融从业经验的贺国灵出任总经理,同时代行董事长职责。这位新任掌门人履历丰富,曾在国海富兰克林基金担任资管部总经理,后转战华泰保兴基金负责专户投资,加入前海联合前担任上海证券资管总部总经理。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人事调整终结了该公司长达三年的管理层代任期——自2022年5月原总经理吴昱村离职后,相关职务一直由邹文庆代为履行。
从经营数据看,这家基金公司正面临规模瓶颈。截至6月末,其公募管理规模不足90亿元,其中债券型基金占比超九成。规模最大的前海联合淳丰87个月定开债基金单只规模达80.23亿元,两家机构投资者分别持有20亿份和30亿份。剔除该产品后,其余20余只基金平均规模不足5000万元,多只产品濒临清盘红线。
产品线停滞现象尤为突出。自2021年8月以来,该公司再未发行过新的公募产品,现有产品中近半数成立于2018年前。这种停滞状态与股东资金链危机密切相关,此前控股股东钜盛华的债务问题直接导致公司渠道拓展受阻,新基金发行计划屡屡搁浅。
上海证券的入主为困境中的基金公司带来转机。作为拥有全牌照的国有券商,新股东在资金实力、渠道资源和合规管理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业内人士指出,这种"券商+公募"的协同模式若能有效落地,或将在投研体系重建、产品线优化和风险控制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不过,最终能否实现规模突破,仍取决于新管理层能否在债券市场波动中保持稳健经营,同时开拓权益类产品的差异化发展路径。